“汉中千户耿青,晋升为广威将军,封城固县伯。”
“汉中千户秦武,初授镇国将军,封洋县伯。”
“汉中千户杨赫,晋升为安远将军,封勉县伯。”
“汉中百户周通,初授武德将军,封宁强县伯。”
……
未封爵者尚且不论,单是这四位伯爵,已足以令人艳羡。
西域大捷之功,足以使他们获此殊荣。
虽非侯爵、公爵,但日后若再建功,军职、爵位皆有晋升机会。
依此趋势,朱松心中暗想,待到登基之时,这四人中或许能诞生两三公爵。
朱松深知,无论是郡公还是国公,恐怕都逃不过这一安排。
他顿时领悟了老爷子的深意,这分明是在毫无掩饰地为麾下将领铺设前程。
“父皇,儿臣对此无异议,只是连封四爵,朝廷中恐有人心怀不满。”朱松稍作思考,向朱元璋提醒道。
大明史上从无藩王麾下将领获封爵位之例,朱元璋通常只对心腹将领封爵。
“哼,他们不过是嫉妒罢了!”朱元璋冷哼一声,满不在乎,“不满又怎样?让他们去打下西域看看!他们有那个本事吗?”
朱松听后,哭笑不得。
他感觉老爷子如今行事愈发随性,以往此类事情,老爷子定会顾及文武百官的反应和态度,而今却毫不在意。
“你无需有任何顾虑!”朱元璋决断道,“封赏之事已定,我正好要给标儿写信,连同这封赏的旨意一并送回。”
完,他召来蒋瓛,令其派人将封赏旨意与自己给朱标的信送回应府。
……
时已入冬,大明北境边关却比往年更为安宁。
东察合台覆灭的消息震惊了周边诸多国家和势力,特别是往年冬常南下侵扰的瓦剌和鞑靼两部,此刻竟偃旗息鼓,不敢露头。
汉中军此次西征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可见一斑。
就在朱元璋与朱松回到汉中府的第五,西域大捷的消息已传回应府的朝廷中枢,一时间,朝野震惊。
出乎意料,朱元璋此次亲率大军,仅凭汉王朱松麾下的汉中军,短短两月之内,便彻底击溃了东察合台,成功收复了西域!
朱标接到朱元璋传回的消息,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色。
西域真的收复了!老九果然没让父皇失望!而且,仅仅两个月就征服了整个西域,这在以往,简直是难以想象!
在朝会上,朱标当众宣读了西域的捷报,满朝文武反应各异。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那些原本对汉王朱松不满的儒臣,此刻脸色极为难看。
户部尚书张紞最为高兴。
汉王朱松势力越强,对他越有利。
自汉中府归来,他察觉到昔日同僚开始疏远自己,但张紞并不在意。
身为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其他部门就算对他不满又能怎样?有本事别跟户部打交道,这可能吗?
在张紞眼中,这些官员愚昧无知,看不出时局变化。
如今皇帝、太子及淮西勋贵几乎都站在汉王朱松一边,谁会傻到去招惹汉王?
尽管朝中儒臣对汉王朱松多有不满,此刻也只能无奈接受。
毕竟,御驾亲征的是朱元璋,谁敢质疑这份功绩?谁又能否认汉王朱松在此战中的贡献?这可是皇帝亲自证实的!
因此,朱标宣读捷报后,即便儒臣们难以接受,也不敢多言,无人敢轻举妄动。
如今的太子朱标,似乎全力支持汉王,态度坚决。
自汉中府归来之际,太子已罢黜众多朝臣,并亲自下令将他们囚禁于锦衣卫昭狱。
所幸的是,太子心存仁善,仅针对这些官员,未行株连之策,否则必将引发更大。
“吏部尚书詹徽何在?”朱标环视群臣,缓缓问道。
“臣在此,请太子殿下示下!”詹徽闻言,急忙出列恭敬回应。
“詹大人,此份乃父皇对西征功臣的封赏名单,你吏部先行审阅。”朱标言罢,命太监将朱元璋拟定的名单送至詹徽面前。
詹徽身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地位显赫,与蓝玉等人私交甚笃,亦是文官集团中少数能与淮西勋贵交好之人。
自汉中府归后,朱标直言不讳地告知詹徽,皇位终将传给汉王朱松,并道出其中缘由。
詹徽初闻此言,震惊不已,然稍作思索,便恍然大悟。
他似乎明白了户部尚书张紞为何会投向汉王阵营。
有皇帝与太子支持,汉王朱松掌控朝局,只是时间问题。
张紞运气极佳,作为六部尚书之首个倒向汉王者,据传在汉中助汉王处理诸多事务,日后汉王即位,他必将受到重用。
詹徽在朱标的劝下,亦决定站队汉王朱松。
虽未公开表态,但他心中已明确立场。
当詹徽公布朱元璋的封赏名单后,群臣哗然。
特别是老爷子一次性赐予汉中四位将领爵位,此信号极为明显。
大明开国以来,从无藩王属官封爵之例。
即便是伯爵,其尊贵远不及侯爵、公爵,但此例一开,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不就等于从侧面宣告,汉王朱松未来的身份与成就,绝非仅仅局限于藩王之位?
那些本就惶恐不安的儒臣们,此刻更是焦躁难安。
更令人震惊的是,吏部尚书詹徽对此封赏竟无异议。
“太子殿下,此封赏万万不可!”
“大明从未有过给藩王属官封爵的先例!”
兵部尚书茹常率先站出来反对。
茹常作为儒家坚定的支持者,又曾是太子朱标的伴读,他自信以与朱标的关系,提出反对意见定会被考虑。
朱元璋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也是因为他与淮西勋贵不和,能牵制兵部与武将的关系。
兵部若与武将勋贵过从甚密,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明虽无此先例,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有,如今不就有了吗?”
“耿青、秦武、杨赫、周通四人在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封爵亦不为过,毕竟他们为大明开疆拓土,收复了西域!”
朱标从容不迫地回应。
茹常闻言,顿时目瞪口呆。
他万万没想到,朱标竟会在此事上如此糊涂。
老爷子糊涂也就罢了,连太子朱标也如此,汉王朱松究竟给他们父子灌了什么汤?
“此事已定!”
“吏部和兵部记册后,封赏即刻下发!”
朱标不容茹常再劝,果断下令。
一时间,茹常脸色铁青。
朝堂上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皆未料到如此结果。
谈及耿青四人功绩,封爵实属应当,即便藩王属官封爵无前例,亦非不可破之规。
朝会散后,朱标方离奉殿,便被茹常急拦。
显然,茹常欲阻朱标封赏秦武等人爵位。
朱标正色拒之:“茹卿,此言休提。
有功必赏,乃父皇与我之共识。
西域之功,若不足封爵,岂不让大明将士寒心?文官以政绩晋升,武将唯战场立功。
此时反对,岂非要与武将对立?”
茹常面色铁青,未料朱标如此决绝。
朱标再言:“兵部尚书之位,非卿专属,不愿者可让贤。
望卿自重!”
言罢,朱标无奈摇头,转身返东宫。
东宫属官,多儒学拥趸,如黄子澄、齐泰、茹常等,令朱标颇为头疼。
昔日,朱标信儒治世,然老九使之观念大变,如今对老儒生心生厌恶。
汉中府。
朱元璋处理完封赏事宜,心旷神怡,西域之患终解。
“系统,吾今收复西域,大明皇帝排行榜之位,能否再升?”
朱元璋满怀期待,问于国运系统。
宿主是否期望过高?仅仅收复西域,相较于为大明开拓的疆土,实难相提并论!
国运系统毫不留情地给朱元璋泼了盆冷水。
“收复西域尚且不足?”
朱元璋愕然。
他原本以为,收复西域后,在大明皇帝中的地位能有所提升,却未料到会是这番回应。
国运系统的言下之意,仅凭西域,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或许宿主需于在位期间,将漠北、东瀛、南越等地尽纳大明版图,方能提升排名。”
“以汉王朱松之能,此非难事,数年之内或可达成!”
国运系统略显无奈地明。
朱元璋沉默。
数年?他还能等多久?
有朱松在侧,多活一二十年或许不是问题,但他无意久居皇位。
他已决定,若朱标不存,而自己尚在,便将皇位传于朱松。
届时,他安心为太上皇,安享晚年,岂不美哉?
“或许,可与朱松言明,待他征服漠北、东瀛、南越后,便禅位于他。”
“如此,他必有动力,尽早完成慈壮举!”
朱元璋的心思迅速活络起来。
若朱松知晓父亲以此激励他开疆拓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需催促朱松,尽快对漠北用兵!”
朱元璋自语。
西域之战后,他对汉中军的战力再无质疑,尤其此次西征,汉中军所用装备仅是常规,攻城时多了几门神武大炮而已。
诸如燧发枪、迫击炮等犀利火器,尚未亮相!
于漠北草原,神武大炮显然不适用,既无城池需其轰击,又因其笨重,运输极为艰难。
那帮人亦不会坐以待毙,等你大炮轰来。
因此,便于携带的迫击炮,以及射程更远、稳定性更高、使用更简便的燧发枪,乃至,更为适合漠北战场。
“父皇,您这是要外出?”
朱松正与周贵妃、徐妙锦于院中闲谈,见朱元璋走出,好奇问道。
“咱欲外出走走,你若无事,便一同前往。”
朱元璋笑而应之。
朱松自然不会推辞,他看出父亲似有言语欲诉。
父子二惹车,离汉王府而去。
归来后,朱元璋尚未漫步汉中街巷,再见繁华汉中,心情甚佳。
“老九,你提及的燧发枪与迫击炮,何时能制成?”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