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边上有个柳树村,村里有个穷书生叫陈良才,二十出头,一心想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年大比之年,他收拾了简陋行囊,告别乡亲,踏上了进京之路。
陈良才家境贫寒,盘缠有限,一路上省吃俭用。这日色已晚,他见前方有座破庙,便决定在此过夜。不曾想夜里风雨大作,本就体弱的他染了风寒,第二就发起高烧,勉强走了十几里路,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路旁。
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简陋但干净的床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正端着药碗喂他。
“伙子,你可算醒了。”老翁笑道,“你在路边昏倒了,我已经照顾你三了。”
陈良才感激不尽,询问后方知老翁姓周,独自住在山脚下,以采药为生。周老翁不仅分文不取,还拿出积蓄为他抓药治病。
养病期间,陈良才见周老翁家中清贫,却待人热忱,不禁问道:“老伯待我如此恩重,不知可有什么需要晚辈效劳的?”
周老翁叹了口气:“老夫今年七十有三,无儿无女,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能葬入周家祖坟,有人每年清明给我烧炷香。这简单要求,却无人可托啊。”
陈良才当即拍胸保证:“老伯救命之恩,晚辈没齿难忘!待我考取功名,定回来报答。若您百年之后,我必亲自将您安葬在祖坟,年年祭扫!”
周老翁连连摆手:“使不得,你前程似锦,莫要为我这山野老头耽误了。”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陈良才郑重承诺。
半月后,陈良才病愈,准备重新上路。周老翁不仅送他干粮盘缠,还特意塞给他一吊钱:“京城花费大,这点钱你拿着应急。”
陈良才千恩万谢,再次保证必当回报,这才辞别周老翁,继续赶路。
也许是周老翁的善举感动了上,陈良才此番进京异常顺利,不仅考中进士,还因文章出众被点为探花,一下子名扬京城。不久便被派往江南富庶之地为官。
起初几年,陈良才还时常想起周老翁,打算抽空回去探望。但官场应酬多,公务繁忙,加上娶了上司的女儿为妻,生活越发富足,渐渐就把当年的承诺淡忘了。
偶尔夜深人静时,他会突然想起周老翁,但转念一想:“山野老翁,不定早已不在人世。我如今身份尊贵,何必再去那穷乡僻壤?”于是便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十年过去,陈良才已官至四品,家财万贯,奴仆成群。这年冬,他突然开始做一个怪梦。
梦中,周老翁浑身是泥,瑟瑟发抖地站在他床前,哭诉道:“陈公子,我好冷啊,野狗啃我的骨头,雨水泡着我的身子,你过要葬我入祖坟的,为何言而无信?”
陈良才每次都被惊醒,浑身冷汗。起初一月一两次,后来几乎夜夜如此。他精神日渐不济,妻子请来名医诊治,却都查不出病因。
“老爷怕是中了邪,要不要请个道士来看看?”妻子建议。
陈良才心中有鬼,不敢声张,只推脱是公务劳累所致。
然而梦魇越来越严重,周老翁在梦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可怕,有时满身是血,有时肢体残缺。陈良才终于受不了,派心腹管家周福回当年遇险之地查探。
一个月后,周福回来,面色凝重地汇报:“老爷,那周老翁已经去世八年了。”
“怎么死的?葬在何处?”陈良才急忙问道。
周福叹了口气:“据当地人,周老翁在老爷离开后第二年就病倒了。临终前,他托邻居给老爷捎信,但那时老爷已离京赴任,信没能送到。周老翁死后,邻居们凑钱买了口薄棺,本想暂时安置在义庄,等老爷回来再下葬。谁知义庄失火,棺材被烧毁,尸体滚落出来,无人料理,最终被野狗拖到后山分食。如今只剩几根骨头散落在荒草丛郑”
陈良才听罢,面色惨白,冷汗直流。他万万没想到,周老翁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老爷,要不要我去把周老翁的遗骨收拾起来,好好安葬?”周福问道。
陈良才犹豫了。若是安葬周老翁,势必会让人知道他忘恩负义的事,这对他的官声极为不利。思前想后,他咬牙道:“此事休要再提,也不要对外人起!”
周福欲言又止,最终默默退下。
陈良才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然而梦魇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他开始精神恍惚,审案时常常出错。
不久,朝中突然有券劾陈良才,罪名是“忘恩负义,品德有亏”。原来,周福心中不忍,悄悄将周老翁的遗骨收拾起来安葬,这事被陈良才的政敌得知,大做文章。
皇上最重孝义,闻奏大怒,下令彻查。真相水落石出后,陈良才被罢官抄家,一夜之间从云而落泥潭。
曾经的亲朋好友无人相助,陈良才带着妻儿回到故乡,靠亲戚接济度日。他从受人敬仰的朝廷命官,变成了乡邻唾弃的无义之人。
更糟的是,梦魇依旧纠缠不休。每晚,周老翁满身是泥的身影都会出现在他梦中,哭诉着相同的冤屈。
“周老伯,我知道错了,我已经遭了报应,您就饶了我吧!”陈良才每晚都跪地求饶,但无济于事。
一年后的寒夜,大雪纷飞,陈良才重病在身,无钱医治。弥留之际,他仿佛看到周老翁站在床前,不再是恐怖的模样,而是当年那个慈祥的老人。
“老伯,我对不起您...”陈良才泪流满面。
周老翁却叹了口气:“我并非真要你偿命,只希望你早日认错,将我安葬。你若早些面对过错,何至于此啊!”
第二清晨,家人发现陈良才已经气绝身亡,双眼圆睁,满是悔恨。他死后,家徒四壁,连口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只能草草葬在乱坟岗。
而周福安葬周老翁的那座坟,每逢清明,总有人发现坟前有香火祭品。乡人传,这是周老翁在阴间原谅了陈良才,那书生灵魂终于得到安宁,年年前来谢罪。
柳树村的老人常常用这个故事告诫后生:“做人要知恩图报,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举头三尺有神明,忘恩负义之人,终将自食恶果。”
至今,清河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欠人千金,不可负人一诺。”这大概就是陈良才的故事给后人最大的启示了。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