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作为儒家兴盛之巅,历史上的等级制度较之其他朝代更为严苛夸张!
而朱元璋建国之初,何以选择儒家治国?
不就是看重其能助他更好地统治大明吗?
故淬,朱松确难在朱元璋面前直言!
但即便不言,相信父亲亦能渐渐悟出!
“罢了!你所言有理!”
“难怪你与那些儒臣如此不合!”
“看来,儒家治国之道,已不适合大明之未来矣!”
朱元璋长叹一声,摇头苦笑。
他未曾料到,自己竟轻易被朱松几句话服。
西北之地的蓬勃发展,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明,让朱元璋看到了大明朝未来的曙光。
要使整个大明如西北一般,儒家治国之道必须摒弃。
实际上,朱元璋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早有布局,只待他离开后,应府的儒官们自行显露。
而朱松刚刚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削弱儒家的决心,决不能让儒家再阻碍老九。
“多谢父皇理解!”
“儿臣所做一切,只为大明长久兴盛!”
朱元璋的态度,让朱松松了一口气。
老爷子站在他这边,一切便无碍。
“父皇,靖难之役后究竟如何?”
“你虽言清君侧,无意皇位,但推演结果显示,你不仅清君侧,还夺了皇位,甚至自封道皇帝年号!”
朱元璋闻言大笑,这便是他之前听朱松言语发笑的原因。
朱松默然,道皇帝?这年号似乎不错,或许可以考虑。
“不过你放心,允炆已被封王,送往苏州就藩。”
“这江山,日后定是你的,朕放心交予你手!”
“你虽胜老四,却仍放其回北平,归还其部下,令其继续镇守。”
“你甚至破例将标儿的所有子孙都封为王爷,尽管他们并无实权,却也确保了他们一生衣食无忧。”
朱元璋随即给出承诺,这让朱松心中的大石落地。
朱松闻言,不禁长舒一口气。
他未曾料到,自己长久以来渴望的认可,竟在今晚这场父子间的坦诚对话后得以实现。
“早些歇息吧。
还有,西征之事,你也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轻拍朱松肩膀,随后转身离去。
“儿臣恭送父皇!”
朱松连忙起身,双手抱拳,目送朱元璋背影渐渐远去。
---
朱元璋离去后,朱松内心难以平复。
他惊讶于老爷子竟也拥有一个系统,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国运系统能推演未来,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在老爷子面前都似乎无秘密可言。
一想到这点,他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看来未来诸多事宜,老爷子早已洞悉。
“方才只提及我未来会登基为帝,但之后的事父皇似乎有意避而不谈。”
朱松皱眉自语,心中好奇自己称帝后又将经历何番波折。
作为穿越者,朱松曾以为自己能凭借超前眼光预知未来,从而在这个时代改写命运。
然而,历史早已被老爷子改得面目全非。
朱允炆既已无法成为建文帝,靖难之役又何从谈起?
老四想要称帝,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老爷子所言,只要他坚持传位于自己,老四又能有何作为?
他非朱允炆,对付一个燕王自是轻而易举。
这一结果,对朱松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朱松心中总有一丝不安萦绕,仿佛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自己无法完全掌控,更像是被父亲牵引着前校
表面上,他看似取得了胜利,长久以来的奋斗与渴望的认可,在那个夜晚悉数获得。
然而,这份认可来得太过轻易,仿佛是父亲轻易给予的馈赠。
尽管父子俩今晚坦诚交流了许多,但他总感觉父亲仍有所隐瞒。
“你在沉思什么?”嬴政的声音适时响起。
对了,自己竟忘了这位存在!之前正是嬴政提醒自己,父亲可能已洞悉了自己的秘密。
“始皇帝,你刚才也听到我和父皇的对话了吧?”朱松直接问道,“你觉得父皇心里究竟在盘算什么?”
嬴政反问:“你父皇是何许人也?”
“这还用?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啊!”朱松不解地回答。
“朕同为皇帝,且为始皇帝!”嬴政傲然道,“你父皇的心思,朕断言你未必比朕更为了解!你只需将自己置于他的位置,便能大致揣测明白!”
嬴政这番分析直击要害,让朱松眼前一亮。
“换位思考吗?”朱松喃喃自语,“还真是旁观者清啊!”
他恍然大悟地点点头,瞬间明白了过来。
只是今晚的对话太过突兀,没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罢了!
即便没有嬴政的提醒,朱松细细思量,也能想通其中关节。
到底,他只是没有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假如你是皇帝,拥有如你这般超凡的儿子,你会如何应对?”嬴政继续问道,“对你来,儿子亦是臣子,一个才华横溢的臣子,终将成为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剑!”
“在你父皇正式传位前,任务只会越来越多。”嬴政笑道,确信朱松已有所悟。
“确实如此,能者自当承担更多。”朱松回应。
“我总算明白父皇为何如此重视收复西域了。”朱松继续道。
“照此推理,西域之战绝非终结。”
“或许西域之后,便是漠北。”朱松点头赞同。
始皇帝魂的影响显而易见,让朱松迅速洞察了局势。
嬴政所言不虚,身为朱元璋之子,他亦是臣子。
若他为帝,拥有如此能臣,定会图谋疆土,征服四方。
想通此节,朱松心中的不安烟消云散。
即便感觉被父亲利用,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认可?毕竟,其他藩王尚无慈机会。
“有机会,我应与父皇和始皇帝深入交流。”朱松突然道,让嬴政一时无语。
一夜过去,次日清晨,父子三人共进早餐,朱元璋神色如常,仿佛昨夜之事未曾发生。
朱松心领神会,未在朱标面前提及昨晚话题。
“老九,若无事便自行忙去,我稍后去大戏院听戏。”朱元璋笑道。
“听有新戏上演,你写了不少好剧本?”
“确有此事,但剧本非我一人所作。
我在汉中大戏院培养了创作团队,他们才是主力。”朱松解释。
这批作者,才华不输后世文人。
后世有云:艺术植根生活,超越其上。
文学创作亦然。
戏剧虽多为虚构,却常与现实相通,方能触动人心,引人观之。
汉中现今诸多剧本,有的甚至取材于汉中军队之战役,尤以哈密之战与收复河西走廊为甚。
剧中主角秦武、杨赫,更有演员身着特定服饰,于台上扮演引人愤慨之角。
此类战斗戏码,百姓喜闻乐见。
“咦?你竟专门培育一群作者编剧本?”
“吾还以为你抽空创作如此多剧本呢!”朱元璋闻言兴趣盎然。
“编写剧本,实则揣摩观众之心也。”
“不论戏曲或戏剧,终需观众认可,观众喜好最为关键。”
“知晓观众所好,剧本自不愁无人问津。”朱松笑答。
“确是如此,吾近来所观之戏,亦多为战事。”
“百姓似乎颇为欢迎。”朱元璋点头赞同。
“每个时代,百姓关注之点各异。
当今大明百姓最为厌恶、憎恨者,即为外担”
“涉及抗敌之剧情,必有市场。”
“若再添个人英雄主义,如一刃数百人之情节,定受追捧。”
朱松以为,此理与后世国人热衷抗日神剧相通。
朱元璋未予否认,他自己亦对此类剧罢不能。
不久,朱松与朱标各自忙碌,朱元璋则沉思前事,决意前往戏院观戏。
“然此类剧情,似皆以民族仇恨为核?”
朱元璋迅速洞察此类剧情之本质——民族仇恨。
明朝与北元的世代仇恨,以及后世与某敌对势力的深仇大恨,皆是如此!
“这不是件好事吗?”
“百姓生活安逸了,难免会有所放松。
这样的故事越多,越能时刻警醒百姓,让他们铭记那段艰辛岁月!”
“不能因为现在的安逸,就忘却了曾经的仇恨和最基本的警惕!”
朱松笑着反问。
“嗯,似乎确实如此!”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赞同。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响起:
“其实宿主不必过于纠结此事!每个时代都有其精神追求,只是目标各异罢了!这个时代的人热衷于看征战的故事,而在朱棣一脉的后世,他们则喜欢看抗击某敌对势力的情节!”
朱棣一脉的后世?敌对势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系统,你给我清楚,这敌对势力究竟是什么?”
朱元璋诧异地问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你昨晚与汉王朱松谈论的儒生误国话题起。
你曾推演朱棣一脉至英宗土木堡之变时期,应当知晓,那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你可知这转折的根本缘由?”
系统缓缓问道。
“那愚蠢的英宗,也配提此转折?但你所转折,莫非是因为那一战大明勋贵与精锐尽失,导致大明逐渐衰败?”
朱元璋一提土木堡之变便怒火中烧,但仍耐心分析。
“正是,此为诱因。
也因那一战,勋贵几乎殆尽,儒生集团势力渐大,以至于后来文官集团始终压制武将,军政大权也基本落入文官之手!武将那时,几乎成了文官手中的棋子!”
“汉王朱松昨晚的分析你也听见了。
在你看来,儒家治国之下,大明的武力又能发挥几何?”
系统缓缓解释。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