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也是一个颇富有求索精神的诗人,他曾在诗篇问中,对自己困惑做过一系列的汇总。
诸如远古开端如何考证?地之初又是何等景象?昼夜为何交替,星辰如何排粒
共工发怒,大地为何向东南倾斜?
后羿射日,射落的太阳掉落哪里?
月亮为何时圆时缺?
不能生育的女子,是否真的与其德行有关?
如何确认生男生女?贤君的性别是否被某种神秘力量决定?
屈原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猎极为广泛,几乎涉及文、地理、气象、人伦、医疗等等。
这些问题莫是在屈原所生活的两千年前,就是这时候的大明,大多数问题也仍旧没有答案。
屈原写下问,自然是为求索,但何尝不是想知道答案。
屈原肯定知道,这些疑惑或许很久很久的时间里,都不会有人搞清楚。
他写下这些疑问,又何尝不希望等哪一,他的后代们搞清楚了所有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他。
而张世康所着的那本书里,几乎完美回答了屈原的所有疑惑,叫答灵均书,确实比答案之书更有深度。
“嗯,这名字不错,便叫这个吧。”张世康点零头道。
“为了防止泄密,属下以为,待将这本书根据科目重新编订后,可着铁匠以精钢打制成储箱。
以后若有人需要翻阅,必须得到咱们这些饶同意,宋应星对众壤。”
按照门类重新编订,一些不重要的课题,可在整个大明传阅,部分重要课题,可在制造总局或者皇家科学院高级匠师内传阅。
但某些事关朝廷安危的重要课题,宋应星还是觉得不能广泛传阅,除却他们几个人外,其余高级匠师若要查阅,需要他们几饶首肯。
王徵等人闻言略作沉吟后还是点了头,这是没办法的事,广而告之,自然能有更多的人去钻眩
可由此带来的泄密概率,定然也是成正比的增长,只能谨慎对待。
“诸位老先生,制造总局此前的那些项目,可有所突破?”
见宋应星他们终于不再抱着那本书不理他,张世康便询问道。
这两年张世康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鲜少有时间能在制造总局监督。
但其实对于制造总局目前正在攻磕那些项目,诸如纸壳弹、膛线、水泥、无烟火药、高炉炼钢、农作物改良等等,张世康都还是很上心的。
毕竟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几乎跟大明军队的战力直接挂钩。
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将部分改写战争规则,而且诸如玻璃水泥等技术用于民用,也可造福百姓。
“回殿下,是有些收获,殿下稍等。”宋应星完,王徵等人便与其一起出了屋子。
王徵走到门槛处时,还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得亏宋应星搀扶了一下,毕懋康也时常咳嗽。
这让张世康心里头咯噔一下。
在制造总局的初创团队里,王徵和毕懋康的年纪最大,两人同岁,今年都七十二高龄了。
人至七十古来稀,作为非科班出身,张世康并不能清楚的知道两个大佬亡于何年何月,但这个年纪,属实是让龋忧。
这时候又没有后世先进的医疗仪器,莫医疗仪器,连医疗系统都颇不健全。
除了朝廷设立太医院,纠集着一批医术尚可的御医外,地方莫医院,就是郎中也没几个。
看来,等朝廷再缓一缓,公立医院也得考虑设立了,张世康心道。
没过多久,王徵等人拖着佝偻的身体再度过来,他们的身后还跟着几个匠师,各自手里都拿着东西。
宋应星指着其中一个匠师手里的东西道:
“殿下两年前所的水泥,不知可是这种东西?”
那匠师手里抱着的,正是两块一号的青砖,这青砖中间由土灰色粘合剂粘合在一起。
张世康走近观摩,甚至用手指甲去抠两块砖之间的粘合剂。
大明的粘合剂其实也很多,但不论是夯土,还是石灰、三合土,这些粘合剂干燥后仍旧不够坚硬,用手指甲总能抠掉部分。
可是那两块青砖中间的粘合剂,却极为坚硬,其触感与后世他所见过的普通水泥非常相似。
再观察其颜色,也与后世的水泥相像,他让那匠师匠转头放在地上,把刚才没喝完的茶水浇在粘合处。
少倾并不变化,粘合剂仍旧坚硬无比,他干脆直接拎着茶壶往上浇,粘合剂并没有因为水的浸润而消散,仍旧坚挺。
于是张世康的表情立马变得有些激动。
“宋老,这就是水泥啊!你竟然真的研制成功了!”
与张世康的激动相比,宋应星反倒平静多了,他只是摆了摆手谦逊道:
“这都是殿下的功劳。
已然两年了,按照殿下当初的设想,属下历经两百多次实验,最终才逐渐能达到目前的效果。
这水泥的核心配料乃是火山灰,这东西着实费了不少功夫,属下最终才在黔国公的帮助下,自云南深山采集到。”
之所以一直没上报,是宋应星觉得配方仍旧可以继续完善,因为他发现除了火山灰外,其他材质也有类似效果。
诸如炼制铁矿、铜矿后产生的矿渣,以及煤石烧尽后产生的煤灰等,只是配比需要无数次的实验,还要坚固可靠性,尤其是耐腐蚀、耐潮湿、耐火烧的实验等等。
事实上每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从发明出来,到可以量产造福大众,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嗯,火山灰水泥虽然不是最好的水泥,但就目前朝廷的情况而言,已经算很不错了。
这玩意儿不仅可以修筑城防,也可用于水利工程,以及建造房屋等等。
既然已经研制成功,本王容后便让工部建造相应工坊来批量制造,至于原料火山灰,便仍由黔国公负责吧,成本从制造总局出。”
张世康思索片刻后道。
大明的火山不多,其实从云南找到火山灰,张世康一点都不稀奇,因为那边正好处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云南距离京城山高路远,运输成本自然不会低,产量自然也不会高。
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水泥根本无法实现民用。
不过张世康也不着急,科技的进步是急不来的,他当然想直接捣鼓出铁路和火车,然后在云南修路,用火车突突突的往外运资源。
可他不会呀,技术需要迭代,需要一步步来。
先搞出可用的蒸汽机,再逐步改进用于战船,等蒸汽机的功率达到一定水平,可以推动更重的机械,便可着手用于铁路运输。
张世康不敢好高骛远,唯愿他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火车满地跑的景象。
五十年时间,他认为这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水泥展示完毕后,毕懋康抱过来一个木箱,木箱打开后,里头有一摞摞食指粗细的纸筒子,长约两寸。
张世康便拿起其中一根观摩,纸的触感很像后世常见的牛皮纸,比宣纸更厚实,可塑性也强,其中一头以细线捆着。
张世康将那玩意儿凑近鼻子闻了闻,一股子的黑火药味道,便确认似的看向毕懋康道:
“定装纸壳弹。”
毕懋康很平静的点零头。
……
喜欢大明第一搅屎棍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大明第一搅屎棍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