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魔王

话千秋

首页 >> 隋唐大魔王 >> 隋唐大魔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老子是王,辅政王! 奋斗在洪武元年 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 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 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 大唐: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海宇龙图经 寒门小郎中 农家祖坟冒青烟了,连中六元 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
隋唐大魔王 话千秋 - 隋唐大魔王全文阅读 - 隋唐大魔王txt下载 - 隋唐大魔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二百零三章 兵败汉阳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当程咬金在平壤见到盛彦师的时候,他正准备派人送一份加急军报给程咬金。

原来来整和梁士泰带领着一万登州精锐和一队陷阵团的士兵奉命去追击逃跑的高元;一开始还是顺风顺水,遇到的高句丽关城守将不是逃跑,就是献城投降;他们一路追随就到了汉阳。

汉阳是高句丽的第二大城市,为了对付百济和新罗,这里常驻着五万大军由高丽大将王钊驻守。

这一段时期在朝鲜半岛成为三国时代,情形类似于中原的东汉末期。西北面的高句丽相当于魏武曹操,实力最为强大,占据了百济和新罗大量的领土。百济有些类似于东吴,海运发达,新罗相当于西蜀民风彪悍,两国虽有分歧一直战争不断,但是在对抗高句丽上却目标一致,维持着虚弱的平衡。

梁山这一战打得高句丽大败亏输,差点被灭国;虽然高元逃了出来,可是伤势严重,一直都在弥留状态;已经是苟延残喘。来整也曾派冉两国游,要求他们一齐攻击高句丽,平分他们的土地。

新罗一直还在观望状态,不过百济国王也就是武王,扶余章却欣然同意,然后召集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国氏、木氏、苩氏这八大贵族凑了五万大军准备北上和梁山夹击汉阳的高句丽军队。

在高句丽最为难的时候,众位大臣都惊慌失措没有了注意,平阳王高元又一直昏迷不醒,这时一位13岁的孩子挺身站了起来;他就是已故大对卢渊太祚的大公子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自告奋勇出使百济,要劝扶余章和帮助自己一起对付大隋。这些人实在想不出办法,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13岁的孩子身上。

渊盖苏文到了百济,见到了扶余章先是大打亲情牌从两国的祖先开始起,诉两国都是同根同源,都是朱蒙的子孙;应该互相扶持,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接着他又开始述隋朝的残暴和贪得无厌,叙述了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许下承诺,在打败了隋朝之后,高句丽愿意敬百济为兄,和百济一起攻击新罗,而新罗之地尽归兄国。

不知真的是被服,还是隋炀帝贪婪,残暴的大名真的把百济吓到了;扶余章还真就同意和高句丽一起对抗大隋。

渊盖苏文带着五万援军回到了汉阳,受到了高句丽众位大臣的热烈欢迎。不过渊盖苏文力排众议,没有让百济的大军露面,而是让他们藏在南山之中;他则要求高建武带领残存的高句丽士兵抵抗隋军。

高建武和来整一接触即溃败,他们放弃了汉城继续溃逃,来整和梁士泰不疑有诈,率领着大军紧紧追赶。

等他们刚过了南山,百济的伏兵四起,高建武也带若头往回杀;来整和梁士泰这才知道中计;连忙带人往回冲杀;他们从早杀到晚上,然后又杀到早上,在敌军中冲杀数次,最后手下几乎死绝了,才终于杀出了重围。

这一仗梁山一万多大军只出来一千多人,就连大总管来整都受了重伤。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军还在衔尾追杀,梁士泰不得不带领着部队和重赡来整一路徒了熊津据城死守。

这封战报把程咬金下了一跳,他赶紧命令张鼎带领着隋军从浿水前去支援熊津,他自己也顾不得在平壤多待,带领大军也直奔熊津前去救援。

等程咬金带人来到了熊津,张鼎的援军已经到了,他们和梁士泰里应外合,利用高句丽和百济的不合,深夜劫营一举打托军,就连高句丽大将王钊和百济的几名将军都被张鼎斩首成功。

渊盖苏文暗暗懊恼,这里面有联军不合的因素,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年少得志目中无人造成的呢?

正在这时汉阳传了了消息,平阳王高元伤重不治去世,高建武继承王位号称荣留王,让渊盖苏文带兵回汉阳稳定局面。

渊盖苏文一听赶紧带着大军回了汉阳,熊津之围不攻自破;百济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灰溜溜的收兵回家。

“我等无能,请大总管处罚!”来整和梁士泰一起跪在了程咬金的前面。程咬金赶紧起身把二人扶了起来,看着裹得跟粽子一样的来整,老程一个劲的追问他的伤势。

等寒暄完毕大家分宾主坐下之后,程咬金对二壤:“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二位不必过分挂怀。再这次战败责任不在二位,是我们的战略制定有误。

我们只想到了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使得高句丽实力大损;哪知600年的大国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这五万大军想灭掉高句丽是有些想当然了。

仗打到这一步也就算是可以了,等我们回去积蓄力量再来报仇雪恨不迟。”

二人再次躬身称谢,程咬金道:“来整,我想再给你人马,让你周驻守熊津和高句丽对抗,你可愿意。”

来整呼的站起了身,不过这一下子起得有些急了,牵动伤口,疼得他一阵呲牙咧嘴。“固所愿也,不敢请尔!请大总管放心我一定守住熊津,不让高句丽迈过一步。”

程咬金点点头笑道:“好,咱们就这么定了。但是,咱们吃了亏也不能让高句丽和百济就这么安安稳稳的发展,特别是高句丽打虎不死必要伤人,可不能让他们缓过这口气了。

我整备派人游新罗国;高句丽和百济联手是新罗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出了和我们合作别无他法。我准备和新罗国以浿水为界,将高句丽侵占他们的500里土地都还给他们;然后共同对付高句丽和百济。

来整你驻守熊津可就要和新罗国好好地配合遏制住高句丽和百济的发展,等我们腾出手来,在收拾他们。”

来整赶紧躬身领命,声称要联合新罗好好地和高句丽、百济斗一斗。

程咬金等人又在熊津住了几,看到来整的伤势基本稳定,才留下一部分军队,其他人乘船回了山东。

杨广带领着五十万大军离开了太原,慢慢悠悠的直奔雁门,同时他以颉利可汗不来朝贡为名,让裴寂诱杀了颉利可汗的谋臣史蜀胡悉。

颉利可汗闻报大怒尽起突厥大军几十万想要偷袭杨广,又是杨广的姐姐义城公主派人给杨广报信。隋炀帝大惊赶紧带身边的十五万军队逃进了雁门;剩下的都被逼逃进了附近的四十一座城池内。

颉利可汗接着联合薛延陀、室韦、吐谷浑兴兵百万前来围剿,一个月内四十一座城市被拔掉了三十九做。只有杨广驻守的雁门和杨广儿子齐王杨谏驻守的崞县得以保存。

雁门城内一下子涌进了十五万大军,粮食就只够二十食用,情况危在旦夕。杨广大悔抱着幼子赵王果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肿了。

文武大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宇文化及为首主张带精锐突围而走;但是苏威、樊子盖建议重赏士卒,召四周之兵勤王。

两方人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最终杨广还是采纳了苏威等饶意见决定死守雁门,他一边让人下旨重赏士卒;一边让宇文成都和李元霸两只猛虎深夜闯联营把下诏书的内臣送了出去。

颉利可汗知道隋军有人出去搬兵,就命令薛延陀、室韦、吐谷浑和自己的突厥将雁门团团围住,每日不分昼夜的派人攻打。隋朝也有十五万大军,再加上雁门之险,总算是有惊无险的守了下来。

特别是李元霸和宇文成都两只大虫在战场上更是无解,只要一有敌惹上城楼他们两个就冲了上去,一顿锤、镗下去险情立减。就是突厥的头号大将帖木金冲了上去,也被李元霸两锤砸成了肉饼,帖木金的弟弟帖木儿一看不等颉利可汗下令拍马就冲了上去。

帖木儿舞动着两把弯刀冲上了雁门关,没有找到杀害哥哥的凶手李元霸,他气的哇哇爆叫在城头一阵砍杀如入无人之境,杀的隋军连连后退。

这一下可引动了宇文成都的怒火,宇文成都大吼一声:“你们给我闪开!”然后舞动凤翅鎏金镗就冲了上来。“当当”两声帖木儿的弯刀差点脱手飞了,他惊呼一声,看着眼前这位像战神一样的男人问道:“来将通名!”

宇文成都冷哼了一声道:“某家宇文成都,见了阎王爷不要报错了名字!”着向前一纵凤翅鎏金镗就砸了下来,帖木儿一听是宇文成都,也是吃了一惊,使尽了平生本事前来招架。

“当当当”也就是四五个回合,帖木儿就知道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赶紧往回就跑。宇文成都好不容易逮找了一条大鱼哪里肯放他走,在后面紧追不舍。

帖木儿一看爬梯子已经来不及了,纵身就从雁门关上跳了下去。此时雁门管下面已经堆满了尸体;虽然关城高大,帖木儿落地后顺势一溜翻滚,竟然逃得性命。

喜欢隋唐大魔王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隋唐大魔王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穿书七零:作精女配靠玄学躺赢 回的去的家乡 莲花楼之长乐 少爷请用餐 官场争雄,从女书记的秘书开始 带着女徒去西游 红楼从庶子开始 无敌升级王内 炎夏纪元:星际新星 寡妇娇又魅,帝王把持不住了 叫你救赎魔王,你搁这都选C? 送个外卖也能成凯甲 数据入侵:我培养千万战士 灵气复苏:开局入住神级养老院 漫威:从蜘蛛侠开始剧透 守墓人 道友留步,你身上有凶兆! 中国古代名人传 重生另嫁摄政王,屠尽侯府白眼狼 好男儿留什么辫
经典收藏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 大官人 魂牵明末之千户崛起 大唐农王 大唐第一纨绔 明末:我要这世界匍匐在我脚下 武英殿 秦时之血衣侯传奇 雍正往事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东晋,我来了! 从酋长到球长 魂穿大齐:我只想活命 这县衙深藏不露 超时空:我这是超市不是托儿所啊 大夏第一皇子 穿越娶妻就有奖励 隐者 海宇龙图经
最近更新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我就想当大善人,非逼着我造反 大明:家妻上将军 风流大宋 娘子都首富了,还要考状元?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我,贾蓉,不做绿帽王 穿越大唐发现被人戴了帽子 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 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 穿越之玩转大宋 在下潘凤,字无双 攻掠天下 沉默的战神 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乱世边军一小卒
隋唐大魔王 话千秋 - 隋唐大魔王txt下载 - 隋唐大魔王最新章节 - 隋唐大魔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