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定州市非遗:缂丝织造、子位吹歌、定瓷烧制与架鼓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定州市,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缂丝织造技艺、子位吹歌、定瓷烧制技艺与架鼓,作为定州市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饶文化交响。
一、缂丝织造技艺:织中之圣的千年传承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传统技法织造而成的高档手工艺品。定州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被誉为“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其织造技法独特,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通过勾、盘、戗等技法,使花纹图案呈现出镂刻般的立体效果。
北宋时期,定州缂丝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之物。据《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当时,定州缂丝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题材广泛,涵盖花鸟、建筑、宗教等内容,深受帝王和贵族的喜爱。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定州缂丝逐渐衰落,至清代以后,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尽管如此,定州仍有一批缂丝艺人坚守传统,传承技艺。近年来,在省级传承人程苗欣等饶努力下,定州缂丝通过服装、手包等创新应用,实现了活态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子位吹歌:冀中平原上的交响乐
子位吹歌,是冀中吹歌的代表,因其产生与发展的中心地在定州市子位镇而得名。它起源于秧歌和吹歌发祥地冀中平原,约有两百年的历史。子位吹歌以管子为主,配以唢呐、笙、笛子、板胡及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子位吹歌的曲调丰富多变,或高亢激越、声似裂帛,或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或苍劲悲凉、幽咽沉郁。其演奏形式多样,包括坐吹、行吹、边演边吹三种。坐吹多用于新妇坐堂或丧家守灵;行吹则用于迎亲等场合,边走边吹;边演边吹则为演艺性质,主要为招徕观众。
20世纪40年代,民间管乐演奏家杨元亨来到子位镇教习吹歌,使子位吹歌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习得吹歌技艺的人数达到了200余人,镇里成立了吹歌班,众多人才被吸收到国家级专业团体。改革开放后,老艺人们自发组织镇里的青少年练习吹歌,使子位吹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成为定州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定瓷烧制技艺:宋代名瓷的辉煌再现
定瓷烧制技艺,始于唐代,兴于北宋,是宋代名瓷之一。因其产地河北省曲阳县古代属定州,故名“定瓷”。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除白色外,还有红、黑、紫、绿诸色。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
北宋时期,定瓷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着“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定瓷逐渐衰落,至元代已失传。
直到20世纪70年代,陈文增团队通过研究遗址瓷片,成功恢复了失传数百年的定瓷烧制工艺。其弟子庞永辉改良拉坯技法并创办职业培训学校,使定瓷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今,定瓷制品分为仿古瓷、生活用瓷和艺术瓷三大系列,深受市场欢迎。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定州市文化的又一瑰宝。
四、架鼓:传统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架鼓,是一种以群体击鼓为核心的地方民俗娱乐活动形式,兼具传统音乐与舞蹈表演特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河北、山东等地形成地域性分支,如定州架鼓、武官寨运河架鼓、安国架鼓等。定州架鼓起源于子位村,已有200余年历史,2007年入选保定市非遗,2013年升为省级非遗。
定州架鼓表演以直径1至1.6米的大鼓为核心,配合铙、钹等打击乐器,由2至4人击鼓,团队规模达20-30人。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原地演奏和行进演奏等。现存传统鼓谱40余套,包含《盘坡》《龙斗虎》等曲目,地域流派分为沙河南北两种风格。
定州架鼓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常全市现有鼓队80余支,成员超2500人,代表性传承人2名。他们常于元宵节等民俗活动展演,成为乡村振心文化载体。近年来,定州市通过展演、培训等方式推动架鼓的传承和发展,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