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阳县非遗四重奏:战鼓、拳术、社火与昆曲的文化交响
在保定市高阳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图谱。其中,于堤战鼓的激昂、太清拳的刚柔、莘桥武社火的狂欢与高阳昆曲的雅韵,共同谱写着高阳文化基因职武”与“文”的双重变奏。
一、于堤战鼓:金戈铁马的鼓点传承
历史溯源:从催阵鼓到非遗瑰宝
于堤战鼓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传奇,其“催阵鼓”之名由此而来。作为高阳县县级非遗项目,战鼓以“密”为特色,鼓点如骤雨,铙音似惊雷,瞬间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其经典鼓套《凤凰三点头》《吵子》等,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宋代军鼓的韵律基因。
技艺密码:鼓与铙的交响诗
战鼓表演融合鼓、铙、锣三大乐器,形成多声部立体声场。鼓手以“手腕发力、掌心空握”的技法敲击,铙手则通过“抛铙-接铙-击铙”的连贯动作增强节奏张力。表演中,鼓点由缓至急,模拟“点兵聚将-冲锋陷阵-两军对垒-凯旋而归”的战争场景,铙音如万马奔腾,激发观众血脉中的尚武精神。
当代传承:少年战鼓队的崛起
2025年6月,于堤战鼓少年队在于堤学成立,标志着这项古老技艺的年轻化转型。传承人韩济良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从鼓槌握持到节奏控制,手把手培养少年鼓手。14岁的蒋耀雷已掌握4套鼓点,成为少年队核心成员。村委会编印鼓谱、购置乐器,每年元宵节组织战鼓表演,形成“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体系,村内200余名村民掌握战鼓技艺。
二、太清拳:形意相生的武学密码
历史脉络:从道家秘术到非遗绝技
太清拳源于清代道家武学,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核心理念,2023年入选保定市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其传承谱系可追溯至清末武师常氏,历经五代传承,形成“三盘九节”的独特体系,涵盖拳术、器械、对练三大类别。
技法特色:阴阳相济的武学哲学
太清拳讲究“身法如龙、步法如猫”,动作舒展中暗藏杀机。其代表套路“太清十二式”融合太极的缠丝劲与形意的崩炸劲,例如“白鹤亮翅”以腰胯转动化解攻势,“青龙出水”则通过肩肘发力突袭要害。器械对练中,“阴把春秋枪”以反手握枪为特色,枪法如毒蛇吐信,令人防不胜防。
活态传承:校园里的武学课堂
高阳县边家务村传承人彭占山自2000年起设立青少年武术培训基地,累计培养学员超2000人。2023年,全县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将太清拳纳入5000余名学生的体育课内容。通过“基本功-套路-对练”的分级教学,学生们在“弓步冲拳”“马步推掌”中领悟武学精髓,实现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
三、莘桥武社火:百年狂欢的民俗史诗
历史渊源:从农耕仪式到文化盛宴
莘桥武社火始于清末,是华北地区民间社火的重要遗存。每年元宵节,该村以“一声锣响祭兵器,二声锣响拜师傅,三声锣响擂战鼓”的仪式拉开表演序幕。社火融合拳术、器械、对打三大板块,形成“单练显功、对打惊心、群演震魂”的视觉奇观。
表演特色:刀光剑影中的艺术美学
社火表演中,6岁孩童的“五步拳”与成年饶“三节棍”同台竞技,大刀翻飞如银龙,长枪突刺似闪电。最叫绝的“武术串子”对打,要求表演者默契配合,例如“双刀破枪”需攻方枪法凌厉、守方刀法密不透风,兵器碰撞声与观众喝彩声交织成狂欢乐章。该村支部书记常乐介绍,社火现存拳术器械近百种,会武术者达300余人。
传承创新:寒暑假的武学传承
为延续社火传统,莘桥村每年寒暑假开设免费武术班,由第8代传人常乐亲自授课。6岁的郭召栋在2024年元宵节首秀“五步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该村通过“老带新”模式,确保社火技艺代代相传,其“武术闹元宵”习俗已延续百年,成为高阳文化的重要符号。
四、高阳昆曲:北昆摇篮的雅乐遗韵
历史地位:从宫廷御用到世界非遗
高阳昆曲发源于明万历年间,清初与弋阳腔融合形成“昆弋腔”,成为北方昆曲的重要源头。1917年荣庆社进京演出引发轰动,1928年韩世昌率团赴日演出《游园惊梦》,开创中外戏曲交流先河。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遗,高阳河西村作为发源地,现存义务教学点及村学传承基地。
艺术特色:粗犷豪放中的细腻表达
高阳昆曲突破南方昆曲的婉约风格,融入河西调、高腔等元素,形成“武戏见长、唱念北方化”的特色。其代表剧目《林冲夜奔》以“山膀”“云手”等动作展现英雄气概,《单刀会》则通过“快板转散板”的唱腔设计,凸显关羽的豪迈。侯玉山等大师将“靠旗戏”“把子功”推向极致,使高阳昆曲成为北昆武戏的标杆。
当代保护:培训基地的活态传承
20世纪50年代,以河西村戏班为核心成立北方昆曲剧院,韩世昌任首任院长。2001年后,当地与剧院共建培训基地,通过“义务教学+村学传承点”模式,培养新一代昆曲人才。河西村子弟会至今保留《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剧目,老艺人义务教唱,形成“连狗叫都带昆曲味”的文化奇观。
五、非遗四重奏的文化启示
高阳的战鼓、拳术、社火与昆曲,共同构建了“武以强魂、文以养性”的文化生态。于堤战鼓的激昂与太清拳的刚柔,展现了高阳人尚武不屈的精神;莘桥社火的狂欢与高阳昆曲的雅韵,则诠释了农耕文明对生命力的礼赞。这种“动静相宜、雅俗共赏”的非遗格局,不仅丰富了高阳的文化底蕴,更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生活化、年轻化、社区化”的典范——当战鼓声震彻校园,当拳脚影掠过广场,当社火光点亮夜空,当昆曲调萦绕村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永恒守护。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