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容城县非遗:大糖制作、沈氏针灸与张氏中医诊疗术的文化密码
在保定市容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中,大糖制作技艺、沈氏针灸术与张氏中医诊疗术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三角。三者分别以传统饮食、中医诊疗和针灸技艺为载体,既承载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通过代际传承与活态创新,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大糖制作:从麦芽糖香到非遗品牌的甜蜜传承
历史脉络:农耕社会的甜蜜记忆
大糖制作技艺在容城县西牛村、午方村等地均有深厚根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西牛村的大糖制作以糖瓜、白果、麻糖等麦芽糖类食品为核心,与春节“糖瓜祭灶”的民俗紧密相关。据记载,西牛村制糖师傅肖路臣、牛五立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产品远销北京、津、山西等地。午方村的大糖制作技艺则以籽粒苋糖为特色,通过爆花、熬糖、压片等工序,形成独特的“帆船状”糖块。
工艺特色: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
大糖制作的工艺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糖液制备:将玉米粉调成稀浆,加入淀粉酶(传统用麦芽粉)熬成粥状,经发酵、过滤后得到糖液。
糖稀熬制:将糖液倒入锅中,通过木锨或自动化电锨搅拌,熬至拉丝状态,形成黏稠糖稀。
成型加工:糖稀出锅后,经拉制、滚芝麻或切块,分别制成白果、麻糖、糖瓜;籽粒苋糖则需将爆花后的籽粒苋与麦芽糖混合,压制成帆船状糖块。
传承创新:从家庭作坊到文旅融合
面对现代糖业的冲击,容城县大糖制作技艺通过文旅融合实现转型。西牛村传承人肖永贤将传统技艺与雄安新区建设主题结合,开发“雄安大糖”文创产品,包装融入白洋淀风光元素。午方村则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设立大糖制作体验工坊,学生可亲手制作糖瓜,并购买迷你版糖块作为纪念品。2024年容城县“非遗过大年”活动中,大糖制作技艺展位单日销售额突破5000元,成为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二、沈氏针灸:从军旅医术到非遗保护的千年针道
历史渊源:傅山医学的冀中传承
沈氏针灸术虽在容城县非遗名录中未直接体现,但其与冀中平原的中医文化渊源深厚。据《容城县志》记载,清代名医傅山(字青主)曾游历容城,其“针灸并重、药针结合”的医术理念对当地针灸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21年,太原市杏花岭区将“沈氏针灸术”列入区级非遗名录,其传承人通过“师带徒”模式,保留了“烧山火”“透凉”等传统针法。
技艺特色:针法与理论的双重创新
沈氏针灸术以“辨证施针”为核心,强调“针到病除,针理相通”。其针法包括:
补泻手法:通过“提插捻转”控制针感,实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透穴针法:将针尖刺入穴位后,沿经络走向透刺相邻穴位,增强疗效。
火针疗法:用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穴位,治疗寒湿痹痛。
传承挑战: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保护
当前,沈氏针灸术面临传承断层危机。容城县虽未直接列入该项目,但通过“中医针灸非遗联盟”与太原传承人合作,开展数字化保护。例如,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针刺手法,建立“沈氏针灸数字博物馆”,并通过抖音直播展示针法操作,单场观看量超10万人次。
三、张氏中医诊疗术:从五绝指针到非遗活化的创新实践
历史脉络:四代传承的指针绝技
张氏中医指针疗法(五绝指针疗法)是容城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第四代传承人张剑锋通过“点打、点压、点揉、点划、点震”五种指法,以手指代替针具,隔衣点穴治疗结石、颈椎病等疾病。2019年,该项目入选涿州市级非遗名录;2021年,升级为保定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
技艺特色:指法与经络的双重表达
张氏中医指针疗法的核心在于“指力与经穴的配合”:
指法分类:轻手型用于头面穴位,重手型用于腰背穴位。
操作规范:施术者需熟知361个经络穴位,掌握“腕带指、指带力”的发力技巧。
治疗范围: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等50余种疾病,尤其对胆结石、肾结石疗效显着。
传承创新:从诊所到文旅Ip的跨界融合
面对现代医疗的竞争,张氏中医指针疗法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突破。2023年保定市文旅产业发展大会中,张剑锋在淮军公所设立“五绝指针体验馆”,游客可付费体验指针治疗,并购买指针模型、经络图谱等文创产品。此外,该项目与雄安新区中医院合作,开展“非遗+中医”临床研究,其“指针治疗胆结石”课题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证书。
四、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活态医药博物馆”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基因密码
大糖制作技艺承载着农耕社会的饮食记忆,沈氏针灸术与张氏中医诊疗术则反映了冀中平原的医疗智慧。三者共同构成容城县非遗的“医药-饮食”双轴体系,展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完整性。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
这些非遗项目以村落或家族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例如,西牛村的大糖制作由肖氏家族主导,其产品成为村民婚丧嫁娶的必备礼品;张氏中医指针疗法则通过“师带徒”模式,形成了紧密的师徒关系网络。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面对现代化冲击,容城县非遗项目通过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大糖制作技艺开发文创产品,沈氏针灸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保护,张氏中医指针疗法通过文旅融合扩大影响力。这些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结语
大糖制作的麦芽糖香、沈氏针灸的银针飞舞、张氏指针的指力传承,共同构成了容城县非遗的多元图景。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下,这些非遗项目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大糖的甜蜜与指针的温暖再次回荡在容城的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