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容城县非遗: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车会、高腔戏的文化记忆与时代新生
在保定市容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中,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的车会,以及已消亡的高腔戏,共同构成了冀中平原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成为雄安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车会:民俗表演的活态传承
历史渊源:从庙会表演到社区文化符号
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的车会,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庙会。据《容城县志》记载,车会最初是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创作的民俗表演形式,以“推车”“拉车”为基本动作,融合舞蹈、杂技与唱元素。野桥营村车会以“旱船推车”为核心,表演者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与幽默的台词,再现古代妇女出嫁的场景;南文营村车会则以“彩车巡游”为特色,车体装饰以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象征幸福美满。
2024年容城县“村晚”中,野桥营村车会与李茂村高跷、北张村南乐会等非遗项目同台展演,其表演的《推车过桥》《夫妻赶集》等曲目,通过“推车人”与“坐车人”的互动,展现了冀中平原农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这种源于生活的表演形式,使其成为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表演特色:动作与道具的双重表达
车会的表演以“车”为核心道具,车体由竹篾编织框架,外覆彩绘布幔,车内设置弹簧装置,使“坐车人”能随车体颠簸做出摇晃动作。表演者需通过以下技巧完成表演:
推车动作:表演者双手握车把,通过“弓步”“马步”等武术步法推动车体,模拟上坡、下坡、过桥等场景。
坐车动作:“坐车人”需配合车体颠簸,做出“惊恐”“欢笑”等表情,并通过甩袖、扭腰等动作增强表演效果。
唱伴奏:表演常配以大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唱内容多为民间故事或生活趣事,如《王二赶集》《李三娘挑水》等。
社会功能:从礼仪必需到文化创新
在容城农村,车会仍是红白事、庙会、节庆等场合的核心表演形式。例如,野桥营村车会每年正月为村民演出,其表演的《推车拜年》被视为祈福仪式的文化载体。南文营村车会则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年轻群体,如将传统曲目《夫妻赶集》改编为现代版,加入网购、快递等元素,引发观众共鸣。
此外,车会还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发展。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过大年”活动中,野桥营村车会与师庄村舞狮、西河大鼓等项目共同展演,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推车动作,并购买车会主题文创产品,如彩车模型、表演服饰等。
二、高腔戏:从民间剧种到文化记忆
历史溯源:乾隆年间的民间艺术瑰宝
高腔戏是容城县民间流传的传统剧种,约出现于乾隆年间。其唱腔朴实无华,武打场面丰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高腔戏的伴奏只有大铙和鼓板,没有文乐,唱词全是古奥的文言,演出时须高腔开演后,别剧种才能开演,体现了其在民间戏曲中的独特地位。
2007年,高腔戏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与传承人才断层,高腔戏已于21世纪初彻底消亡。如今,仅存于容城县文化馆的纪录影片与老艺饶口述史中,成为研究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资料。
艺术特色:武打与唱腔的双重魅力
高腔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唱腔设计:以“高亢激昂”为特点,演员通过真假声转换展现角色情感,如《三打祝家庄》中武松的唱段,音调跨越两个八度,极具感染力。
武打场面:融合武术动作与杂技技巧,如“翻跟头”“打把式”等,演员需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例如,《五雷阵》中的“滚地打”动作,要求演员在地面连续翻滚并击打鼓面,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
服饰道具:角色服饰以明代戏服为主,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道具包括刀枪剑戟等兵器,均由民间工匠手工制作,工艺精湛。
消亡原因: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困境
高腔戏的消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承断层:高腔戏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老艺人去世后,年轻一代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技艺失传。
市场萎缩: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表演服务对传统戏曲市场形成冲击,高腔戏的演出机会大幅减少。
政策缺失:尽管高腔戏被列入非遗名录,但缺乏专项保护资金与传承人扶持政策,难以维持演出团队的生存。
三、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声音博物馆”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活态见证
车会与高腔戏均承载着容城县的历史记忆。车会的表演内容多源于民间故事与农耕生活,如《推车过桥》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的场景;高腔戏的剧目如《三打祝家庄》则取材于《水浒传》,展现了冀中平原的文化交融。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
车会与高腔戏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例如,野桥营村车会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高腔戏的演出则成为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消亡使乡愁失去一种回忆。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尽管高腔戏已消亡,但车会通过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例如,南文营村车会将传统曲目《夫妻赶集》改编为现代版,加入网购、快递等元素,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这种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四、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
传承困境:人才断层与市场萎缩
当前,车会面临成员老龄化问题。野桥营村车会现有成员平均年龄55岁,最年轻的表演者仅25岁;南文营村车会虽尝试招收“00后”学员,但因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参与意愿较低。此外,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表演服务对传统车会市场形成冲击。
创新实践:文旅融合与数字化保护
为突破困境,车会展开多元化尝试:
文旅融合:在雄安新区“非遗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推车动作,并购买车会主题文创产品。
数字化保护:完成《推车过桥》《夫妻赶集》等曲目的视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跨界合作:与当地武术团体合作,将车会表演融入武术展示,拓展表演场景。
结语
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的车会,以及已消亡的高腔戏,如同三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车会的推车声与高腔戏的唱腔再次回荡在容城的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