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的文化密码
在保定市容城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作为传统音乐与民俗的杰出代表,不仅见证了冀中平原的社会变迁,更成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顽强的生命力,诉着容城人民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一、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从田间到舞台的“活态传潮
历史溯源:百年吹打的文化基因
河西村肖家吹打班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其雏形源于村民为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场合演奏的民间乐队。据容城县非遗普查资料显示,该吹打班以“肖家”为姓氏核心,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演奏曲目融合了冀中地区的秧歌调、曲及宗教音乐元素。2017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肖家吹打班被正式列入传统音乐类名录,其代表性曲目《跑浪头》《打枣》等以激昂的鼓点与唢呐对奏,展现了北方吹打乐的雄浑气势。
乐器配置与演奏特色:丝竹与锣鼓的交响
肖家吹打班的乐器配置遵循“吹管领奏、打击伴奏”的传统范式,以管子、唢呐、笙为主奏乐器,配以大鼓、钹、板等打击乐。其演奏风格兼具“文武场”特色:
文场:以笙、管、笛构成,演奏《对嘴》《扯不断》等曲牌,旋律悠扬,模仿人声哭笑,富有戏剧性。
武场:以大鼓、苏锣、手钹为主,演奏《五雷阵》《万仙灯》等曲目,鼓点设计强调力量感,如“急鼓”段落模拟潮水涨落,形成独特的听觉意象。
社会功能:从礼仪必需到文化符号
在容城农村,肖家吹打班仍是红白事的核心参与者。婚事奏《百鸟朝凤》,丧事演《哭皇》,其演奏时长与曲目顺序严格遵循地方习俗。例如,在雄安新区第二届非遗展演中,肖家吹打班演奏的《打枣》《浪淘沙(跑浪头)》以激昂的节奏和丰富的层次感,成为活动亮点。此外,吹打班还积极参与“文化进万家”等公益活动,通过创新曲目如将《母亲》《草原之夜》等现代流行歌曲改编为唢呐曲,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
面对成员老龄化问题,肖家吹打班通过“以艺成班”的灵活组织原则,吸纳周边村庄的年轻乐手加入。例如,72岁的肖章如作为老党员,不仅亲自参与演奏,还积极推动吹打班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通过简化版乐器教具,让中学生体验吹打乐的魅力。同时,吹打班与文旅部门合作,在雄安新区“非遗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曲目演奏,并购买吹打乐主题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午方村北庄大鼓会:鼓声中的千年记忆
历史渊源:从庙会到非遗的演变
午方村北庄大鼓会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其形成与当地庙会文化密切相关。据《容城县志》记载,午方村因“午方寺”成为周边村落的宗教中心,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吸引大量信众。大鼓会在此背景下形成,以大鼓、钹等打击乐为主,演奏《争春》《赶子》等曲牌,成为庙会活动的核心表演形式。2017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北庄大鼓会被正式列入传统音乐类名录,其代表性曲目《大扯不断》《扯不断》以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冀中打击乐的独特魅力。
乐器配置与演奏技法:力量与技巧的融合
北庄大鼓会的乐器配置以大鼓为核心,配以钹、板等打击乐。其演奏技法注重“力道”与“韵味”的结合:
鼓法:鼓师通过“单槌击”“双槌轮”“滚槌”等技法控制节奏,如《五雷阵》中的“急鼓”段落,鼓师需以单槌快速敲击鼓面边缘,模拟雷声轰鸣。
钹法:乐手采用“围脖打”“前后滚翻打”“跟头打”等技巧,增加表演的观赏性。例如,在《万仙灯》中,钹手通过高难度动作与鼓点同步,形成“声舞联动”的视觉效果。
社会功能:从宗教仪式到群众文化
北庄大鼓会不仅是庙会活动的核心,更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大鼓会通过巡游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例如,在雄安新区首届非遗展演中,北庄大鼓会的表演以激昂的鼓点和整齐的队形,吸引了数千名观众驻足观看。此外,大鼓会还积极参与“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免费演出和培训,推动打击乐文化的普及。
传承现状: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保护
面对传承断层问题,北庄大鼓会通过“师徒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新一代乐手。例如,大鼓会现任会长刘玉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鼓法,现已收徒20余人,其中最的学员仅8岁。同时,大鼓会与河北大学音乐系合作,完成《争春》《赶子》等曲目的工尺谱转译与音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三、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声音博物馆”
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的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记忆与文化功能:
历史层积:吹打班与大鼓会的曲目中保留着明清时期“鼓吹乐”的遗存,如《大清河》的旋律与容城易水河传相关,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声音证据。
族群认同:两者均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其演奏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艺术创新:吹打班通过融合现代流行歌曲,大鼓会通过数字化保护,展现了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结语
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如同两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唢呐的激昂与大鼓的雄浑再次回荡在容城的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