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父皇,不然便搞个宗亲大会,将众宗亲都召到京郑”
“到时候对那些还未表态的宗亲们,再与他们细。”
“相信他们,也会同这四十多位宗亲一般,通情达理为大明考量的。”
见群臣不语,皇帝沉默,觉得在朝堂上大概应该是没有什么阻力了,朱厚炜再度发表自己的建议。
刚刚到宗教大会,刚好可以直接抄袭一波。
自己抄自己,应该不侵权吧?
群臣无语,想输出一时间都不知该从什么角度进行输出为好。
蔚王殿下对“家人”太好了,是真把“家人”当“家人”,让他们无话可。
一场原本关于证实霖圆,召见唐伯虎、徐泾并探讨新大陆情况的朝会,硬是变成了大明又一次大削藩运动的动员会。
这谁能想得到哇。
朝会结束,朱厚照、朱厚炜单独留了下来。
“你这事搞的,好的安定搞几年发展的呢?”
弘治皇帝白了一眼朱厚炜。
原本他以为,大儿子已经是信誉负数的选手了,没想到儿子丝毫不逊色。
背着他这个老爹搞事简直一套一套的。
“父皇,多年前儿臣就已经跟您透露过大明的宗室,削藩是迟早要做的。”
“现在一拖这么多年,儿臣觉得也该是时候了。”
“此次唐寅、徐泾带回来了下舆图,正好趁热打铁。”
朱厚炜并不觉得这时候对宗室们动手有什么问题,有两件藩王造反案当楔子,又有他亲自带头,由头已经很够了。
在这十几年来一直没搞这个顽瘤是因为那时候手头能量不足,现在镇国府底蕴深厚,新军连续杨威,要还是不动手那这么久的发育不是成了笑话。
后续大明大发展国内肯定还会有不同层次的改革,此刻将最大的毒瘤之一搞掉总比日后发展中爆雷好。
打扫干净屋子再做其它打算。
“父皇,早干晚干总得干,厚炜跟儿臣都商量过了,儿臣觉得没啥问题。”朱厚照也如是道。
王室宗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历朝历代的难点,在他处理最好的就是汉武帝推恩之法,既削弱了宗亲们带来的负担,又埋下了无数的“复活币”。
大明因为历史原因比较多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但现在打包外丢何尝不是一种良计。
在外发展好了,下尽归明。
就算叛变也是肉烂在锅里。
而且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何尝不是一种另类搓“复活币”的方式呢?
就算过个几百年大明真的撑不住中原再度改朝换代,外面朱家宗庙也还能保有香火嘛。
弘治摇摇头:“就怕不会那么顺利,大部分宗亲未必能乖乖认下这个政策。”
外封海外背井离乡,就算现在有不少宗亲王爷已经被朱厚照、朱厚炜以各种手段拿下,也不见得能按预期发展。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穷的只有钱的摆烂生活。
谁愿意背井离乡?
“那可由不得他们。”
朱厚照、朱厚炜同时开口。
弘治皇帝见罢只得作罢。
“东厂、锦衣卫任你们调动,朝堂那边朕来看着,这件事务必办好。”
要不不做,要么就做彻底。
他们燕王脉可不能重蹈建文的挫折。
......
自宗教大会后,再起皇室宗亲大会。
弘治朝,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室宗亲进京行为。
而其中的目的削藩,更是让的京城上上下下心惊不已。
“要对宗室动手了?”
“也是,这都算的上是历朝历代胸怀壮志君主必干之事,太子和蔚王没理由不去动这个顽疾。”
“只是不曾想,居然会在这时候开始。”
宗教大会刚结束,张师还未曾离京,所以第一时间便听闻了消息。
“不过,对我道门而言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他摇摇头,除了有点惊讶于这手笔外,并未太过在意。
道门从古至今都是最容易让统治者忌惮的门派,比佛门等等不知高了几个层次。
也正因为如此,道门一般而言是比较少跟敏感人物接触的。
再加上自身求仙问道寻地自然的心态,也没什么兴趣跟着一群所谓的王爷打交道。
便是偶有一些缘故会接触,也不过是点头之交。
所以对于削藩这件事......
跟道爷没关系,道爷也不会参与。
“你是跟我回龙虎山师府,还是回武当?”
张师看向亲妹张岁岁。
张岁岁摇摇头:“我打算留在京城。”
“留在京城?”
“作甚?”
张师惊讶,虽然的时候自家妹子被某位颇能活的道门老前辈拐跑带着全大明的浪在京城也待过一段时间,但簇照道理应该没什么能让张岁岁特别在意的东西吧?
张师好奇询问:“是因为二位殿下?”
张岁岁眨眨眼:“是也不是。”
“当初来京时我还,但却也见过北方百姓们困苦的生活。”
“多年未来,虽然早知镇国府的出现让北方产生了翻覆地的变化,但再度来到簇亲眼见过一切同记忆一一印证后还是让人惊讶。”
“我想留下来一段时间看看还会有哪些原本没注意的变化。”
“修道讲随心,既然有了这个想法我觉得那就应该顺其自然。”
“算是一种练心吧。”
张师张了张嘴,一时有些哑然。
你一个刚至及笄之年的道姑要练什么心?
还非要留在京城练心?
张师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自己这位自被誉有慧根的妹,该不会要被拐跑了吧?
喜欢大明亚皇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大明亚皇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