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苗的清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漫进仁济堂的前院。苏怀瑾蹲在药圃边,手里捏着片刚摘下的藿香叶,对着研学班的孩子们晃了晃:“大家闻闻——这个味道,就是能赶走寒湿的‘卫士’。”
孩子们的鼻尖凑过来,七嘴八舌地喊:“像薄荷!”“有点香!”“和我喝的茶包味道一样!”
苏怀瑾笑着点头,指尖在叶片上轻轻划晾痕:“对,我们给疫区叔叔阿姨送的茶包,就有它。”她正想讲“藿香为什么能散寒化湿”,口袋里的手机震了震,是陆则衍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张截图和三个字:“拐点到了。”
截图是国家疾控中心官网的疫情分析报告首页,最醒目的是那张折线图——红色的“新增病例”曲线像被突然掐断的溪流,从峰值120例\/,连续3往下走,今的数字停在28例。图下的字写着:“现存病例中90%已止泻,仅10%仍有轻微症状(每日腹泻1-2次),疫情正式进入拐点。”
“苏老师,怎么了?”有个扎羊角辫的姑娘拽了拽她的衣角,“你的眼睛亮了。”
苏怀瑾把手机收进口袋,揉了揉孩子的头发:“是好消息——被藿香‘卫士’保护的叔叔阿姨,好多都好起来了。”
刚把孩子们送进教室,陆则衍就拿着打印好的报告走进来。纸页上有他用红笔圈的重点,最显眼的那段加粗文字几乎要透出纸背:“中西医联合方案的早期介入,显着缩短了病程——与历史同期类似不明原因腹泻疫情相比,本次疫情周期缩短至少3,脱水发生率降低60%(从15%降至6%)。”
“你看这里。”他指尖点过“藿香正气散加减方对寒湿型腹泻的干预效果明确”,眼里的笑意藏不住,“连‘环境调理(艾叶熏蒸、石灰吸湿)对控制传播起到关键作用’都写进去了——这可是国家疾控中心的报告,不是咱们自己的。”
报告里还附了张对比表:干预组平均止泻时间16时,对照组48时;干预组脱水病例3例,对照组15例。每个数字旁边都标着“数据来源:邻市试点社区6时一次随访记录”,扎实得像块石头。
正看着,社区王主任的电话打了进来,背景里能听到锣鼓声。“苏医生!我们上公示啦!”他的声音比平时高了两度,“‘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你、我,还有林晚秋姑娘都在上面!刚才社区敲锣打鼓送喜报来,我把红榜贴在服务中心最显眼的地方了!”
苏怀瑾点开王主任发来的照片:红底黑字的公示名单里,“苏怀瑾”三个字旁边,是“社区王主任”“林晚秋(中药厂协调)”。三饶合影里,身后墙上挂着居民送的锦旗,金线绣的“藿香驱寒湿,仁心护平安”在阳光下闪着光,边角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浆糊——显然是刚挂上去的。
“晚秋她收到药厂员工的消息,现在车间里都在传‘我们做的茶包救了人’。”陆则衍翻着手机,把林晚秋发来的照片给她看,“她把公示名单打印出来,贴在生产线旁边了。”
下午,陆则衍搬了个梯子,在仁济堂的“荣誉墙”上钉了枚新钉子。之前的《岐黄手记》获奖证书、健康管理中心“国家级基地”铜牌旁边,又多了张剪下来的报纸——上面正是“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的公示名单。
“现在这面墙才算完整。”他后退两步打量着,指尖从每个荣誉上扫过,“《岐黄手记》是日常调理的成果,慢性病管理基地是体系的认可,这个是应急攻坚的战绩。”他转头看向苏怀瑾,眼里的光比窗台上的薄荷还亮,“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既能守着药圃慢慢熬粥调理,也能在疫情里快速出手救人。”
记者来采访时,摄像机镜头先扫过荣誉墙,又落在药圃里的藿香苗上。“苏医生,这次抗疫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女记者举着话筒,眼里带着好奇。
苏怀瑾弯腰掐了片藿香叶,递到镜头前:“是知道了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她指尖捻着叶片,清香漫开来,“就像这藿香,平时能当香料放进药膳,急的时候能做成茶包止泻。它的本事没变,关键是我们找到让它在不同场景发光的法子——日常调理用它的‘温和’,疫情应急用它的‘速效’。”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的药架上,那里还摆着给社区备的藿香茶包:“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相信——中医不是‘慢郎织,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采访播出的第二,社区药店的王掌柜发来消息:“生姜、干艾叶卖断货了!好多人来买藿香茶包,‘家里备点才安心’。”附带的照片里,货架上“祛湿茶包”的位置空了大半,旁边贴着张手写的便签:“藿香茶包补货中,预计明日到。”
苏怀瑾刷到网友的评论时,正给研学班的孩子们打包“藿香书签”(压平的藿香叶过塑做成的)。有条评论被点赞了几千次:“以前觉得中医是奶奶熬的慢汤,现在知道能做成茶包救急——这才是真本事,既能守传统,又能跟得上日子。”
她把书签递给孩子们,最的那个举着书签,奶声奶气地:“我要给妈妈带一个,让她不拉肚子。”
苏怀瑾看着孩子跑远的背影,忽然想起祖父常的“医道如水流”——水既能慢慢浸润田地,也能在急流里冲开阻碍。这场疫情里的中医方案,就像这样:它没刻意证明什么,只是用52个止泻的患者、60%降低的脱水率、从120到28的新增病例数,告诉所有人:传统医学的智慧,从来都能融进当下的日子,既能在药圃里慢慢生长,也能在需要时,稳稳地托住那些期待的目光。
夕阳把药圃的影子拉得很长,藿香叶在风里轻轻摇。苏怀瑾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陆则衍刚发来条消息:“省卫健委,要把我们的方案编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干预指南》——以后再有类似情况,大家就知道该找中医了。”
她抬头看向边,晚霞红得像块暖玉。原来所谓“拐点”,不只是疫情的转折,更是信任的开始——从“试试中医”到“需要中医”,从“老方子”到“新方案”,这条路上,那些藿香苗、茶包、艾叶香,都成了最好的路标。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岐黄手记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