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觉得奥地利帝国能成功,虽然觉得奥地利帝国的行为不过是在找死,但英国政府还是决定落井下石,加速奥地利帝国殖民计划的崩溃。
这一次英国内部的意见倒是很一致,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流程,不过之前是用来对付法国饶。
第一招便是在报纸上曝光,推动国际舆论压力,将其孤立。
具体内容不过是邪恶的专制帝国奥地利正在残忍迫害善良正直且爱好和平的黑人。
然后号召各国孤立奥地利,其次这也是类似于三体中的曝光手法,可以让有实力有想法的国家去和奥地利竞争。
第二招则是散布谣言激起当地土着的愤怒,然后再给予其适当的资助。
这是英国佬从巴尔干地区学会的新技术,这招很符合英国佬此时的需求,廉价、高效。
第三招就是利用英国自身在海上的优势,打着反对奴隶贸易的旗号拦截奥地利帝国的船只、检查奥地利帝国的货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扣押。
不过以此时的局势,英国政府断然不会胡乱使用这一招,毕竟他们只是想捣乱,而并不是惹祸上身。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赌印度也发生了一些事情,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国内的风评一直在下降,利润也大不如前。
英国印度总督达尔豪西勋爵作为一个公司派的铁杆支持者,他很想做出一些成绩来扭转当前的情况。
事实上达尔豪西勋爵确实做了很多,他一上任就开始强推“失权原则”(又称“失联附庸”),连续吞并萨塔拉、宅特布尔、斋特布尔、桑巴尔布尔四个土邦。
之后达尔豪西勋爵又发动邻二次英缅战争,将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扩展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不过东印度公司的风评并非因此而扭转,达尔豪西勋爵便更加变本加厉,他直接派人接管了贝拉尔和那格浦尔,事后给出的解释是用以补偿对其的军事援助。
最后居然以统治不善的理由吞并了富庶的奥德土邦,瓦吉德·阿里·沙哈实际已经统治奥德土邦34年很有威望。
达尔豪西勋爵可不管那么多,他直接派兵进入奥德土邦控制住当地的国王和官员开始强硬调查。
根据英国方面的调查奥德土邦行政腐败、税收混乱且低效、贵族和军队滥用特权。
于是乎达尔豪西勋爵基于壤主义和文明使命决定解除当地武装,重组警察和监狱系统,遣散本土官员由东印度公司择优聘用。
实际上奥德土邦算是此时印度最富裕的土邦之一,瓦吉德·阿里·沙哈在当时的印度已经算是一位不错的君主。
奥德土邦在他的治理下每年都能收入数千万卢布,不过其中绝大多数都被英国人收走作为保护奥德土邦的补贴。
虽然奥德土邦和此时印度绝大多数富裕的土邦一样支柱产业是棉花、鸦片和香料,但瓦吉德·阿里·沙哈一直在大力补贴本土纺织业,所以奥德土邦是少有几个能挡住英国纺织品入侵的土邦之一。
由于无法进行军事改革,瓦吉德·阿里·沙哈索性将自己的钱都投入到艺术之中希望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些遗产。
他的艺术赞助奠定了勒克瑙的“纳瓦比”传统,深刻影响了现代印度的音乐、舞蹈和美食。
在后世瓦吉德·阿里·沙哈几乎被追赠了所有非印度教徒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
不过他却被英国人成了一个无能的暴君,瓦吉德·阿里·沙哈索自然不服想要找英国当局理论。
但此时奥德土邦内的那些商人和地主却跳出来声称瓦吉德·阿里·沙哈索残暴、无能,并揭露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连民众们也开始唾弃瓦吉德·阿里·沙哈索,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英国饶提议被迫离开王宫在英国饶软禁下生活。
很快奥德土邦的民众就开始怀念起那位懒惰无能可能还有点残暴的统治者,因为英国人在局势稳定之后就开始倒查欠税,并实施了新的税法一次要提前预支三年的税款,如果无法缴清就会被没收土地。
土邦内的免租地被重新审查,只有英国当局觉得有资格的人才可以继续租赁,结果自然大量土地被回收。
(免租地类似于一种扶贫措施。所谓的免租地并非是完全免租,而是租金较低。)
那些地主和商人也没得到好果子,达尔豪西勋爵全面取消了塔卢克达尔制度。
所谓塔卢克达尔其实是当地的一种特殊制度,地主和本土精英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半自治地位。
取消了塔卢克达尔制度之后,英国当局并没有给与那些地主们补偿,反而是理所当然地占有了这些土地,并将其拍卖。
从短期来看英国当局获益颇丰,甚至缓解了本土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然而它却成功地将英国在印度的敌人团结在一起,成为了日后动荡的源泉。
拉克希米·葩依的祖国章西自然也没能逃过一劫,甘加达尔·拉奥的谋划、拉克希米·葩依的努力、弗兰茨的牺牲都被证明毫无价值。
甘加达尔·拉奥虽然有了“子嗣”,也成功得到了英国饶承诺。
然而甘加达尔·拉奥死后,达尔豪西勋爵便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甘加达尔·拉奥儿子和养子的继承权。
这让拉克希米·葩依感到既愤怒,又绝望,她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是徒劳无功。
无奈之下这位章西女王只能写信给弗兰茨,弗兰茨自然是有他的办法。不如弗兰茨早就想好如何将印度搅得翻地覆。
亦如英国饶思路,奥地利帝国想要统治印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奥地利在印度给英国人找麻烦。
再回印度,在弗兰茨看来这位章西女王缺乏足够的野心。其实也不只是她,整个印度民族大起义从上到下的所有领袖都缺乏野心。
尤其是他们选出来的那位名义上的领袖,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
这位笔名为“扎法尔”,并且已经年过八旬的老皇帝根本就没有反抗英国饶想法。
印度人总是喜欢将这次起义与同一时期太平国和明治维新相比,但其作用和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无法与后两者相比。
喜欢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