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迎春班刚到京城,所以铜雀大街梨花胡同此处只是临时的一个落脚点。
以后如果有了专属的戏馆地方,那就很不错了,但要看大主顾有没有这个能力,还有就是戏班能不能打出实力来,在京城站住脚跟。
这也是很难的,因为在京城之前有四大徽班,还有其他几家算的上前辈的戏班,看来苏辞感到自己的这个戏班也将倍有压力。
不过这也不是苏辞能够左右的事情,还轮不到他来出谋划策,现在的他只要好好做好一个厨子该有的本分就不错了。
想到专供唱戏的地界儿在现代就叫戏院,剧场,剧院,而在古代这个名字是逐渐演化过来的。
戏院在清朝最早的时候叫做茶园,那时听戏光收茶资而没有戏票之,主要付的则是是戏价。所以,后来一度称戏园,再以后茶园也随之改称什么什么园,或称为戏园子、戏馆子、戏饭子。
它最早的雏形还在唐朝,那时的唐代是中国戏曲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出现了“乐棚“。
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演出场所。
而在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是后世“庙台戏楼”的前身。
宋元则是中国的戏曲日臻成熟的时期,这时开始出现了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场所则称之为”瓦舍勾栏”。
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易于倒塌、着火,所以到了明代开始衰落后,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
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为盛行,称之为“茶园“或“茶楼”。
不过,李掌柜的茶楼还保留着书饶舞台,这倒是令苏辞有些意外。
戏园子的产生也是和京城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一边品茗,一边听戏,这种氛围十分有感觉,让人爱罢不能。
清中叶以后bJ的茶园已颇具规模,到清朝后期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不以品茗为主,而是以听戏为主了,付的也就是茶资了。
况且京城的很多达官显贵也大都喜欢戏曲,特别当时乾隆对戏曲的热爱非同一般,他在倦勤斋都自己盖了一个戏台。
乾隆朝也是清代戏曲的鼎盛时期,乾隆不但在紫禁城里修了大戏台,了解台前幕后,还痴迷跟戏曲有关的每个细节,他有一次还亲自改八仙戏衣,这个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而在乾隆之后,老佛爷慈禧太后又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戏迷。
所以,在皇家的园林里也搭过几个戏楼,比如圆明园的同乐园清音阁大戏楼、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紫禁城的寿安宫大戏楼和畅音阁大戏楼,只是没法对民众开放罢了。
民众的戏馆呢,其实也有挺多的,主要分布在前门外大栅栏一带。
清乾隆年间进士戴璐写的《藤阴杂记》成书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上面记载着:“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楼木榜尚存,改名广和。余皆改名,大约在前门左右,庆乐、中和似其故址。”
这段资料表明了康熙末年,京城的这几个大酒园也是演戏的戏馆。同时明康熙末年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戏曲艺术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民众有余钱去酒园吃饭,并让它成为了看戏的场所。
再来讲讲这个xc区前门外的大栅栏,这里可是中外皆知、名闻遐迩,虽然宽不足七米、长不足三百米。bJ人叫它“大什烂儿”,这个街名的缘由就是真的有大栅栏。
典故来自于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明代大将徐达赶走了元顺帝,占领了大都城,将大都改名为北平。而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他又改北平为bJ。
由于战乱之后的bJ居民减少,商铺关门。朱棣为让bJ尽快繁荣起来,就在正阳门外盖起了一些铺面房,让商户来这儿做买卖。
而前门外的大栅栏,就叫廊房四条。廊房,就是国家出资,在城门外盖起的连排铺面房。正阳门外,一共盖了四条,现称为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其中以廊房四条街面相对比较宽阔条件最好,因此招来的铺户也最多。于是,商业带的南迁让这里逐渐进入鼎盛期,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起来。
到了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为了提高bJ城的防御能力,在bJ的内城之外,又加了一圈城墙,于是把城南的大片区域圈了进来。
在清军入关以后,内城里驻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汉人则全都迁到了外城。
前面到清初规定内城不许开戏园子,内城就指的是正阳门以里。而在胡同口设置栅栏,是为了维护治安。
1488年(明弘治元年),明孝宗下令在京城内以及关厢地区的大街巷设立栅栏,早启晚闭。
这个办法也被后来的清代沿袭下来了。
1670年(清康熙九年),康熙帝下令将城外各巷口照城内街巷一样设立栅栏,并规定定更后,老百姓均不得随意出入。
要是定更以后仍然出来溜达就是“犯夜”,被巡夜的官兵拿获,是要判罪的。
1736年(乾隆元年),乾隆帝再次下令,在外城街巷口竖立栅栏,并且还派遣专人负责巡查。
廊房四条,这条胡同里聚集着一些大买卖家。商贾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集资在胡同口处安置了一座高大漂亮的铁栅栏。
在大栅栏,后来也聚集起了七家老戏园子。从大栅栏的东头往西头,路北头一家是庆乐园;路南毗邻的粮食店胡同北头,有一家中和园老戏园子;庆乐园对过路南是三庆园;再往西是门框胡同南赌同乐轩;再往西是一个叫庆和园的老戏园子;它的西边就是很老的广德楼了。
有着bJ城历史最悠久的戏园茶楼——广德楼戏园,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它几乎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场馆。
声明显赫的方面还不止于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是当时戏曲祖师爷、名人们施展才艺、迅速走红的宝地。
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就在此献艺——这也是苏辞听戏班前辈讲的。
在广德楼对面是一个较晚开业的叫大亨轩的,既演曲艺又演戏曲的茶园。
于是,扎堆的戏园形成了规模效应,引来了大量的戏曲追捧者,西皮二黄首先在这里唱响,这里就是京剧早期的摇篮。
当时比较出名的有广和楼戏园,它的地址在前门外肉市街路东,它也是bJ外城最早的一个戏园,这个地方原是明末盐务巨室查氏家族在正阳门外的一个花园。
查氏分为南查和北查,南查主要指浙江海宁查氏,文人辈出,以清初为例,文学家查慎孝查嗣庭兄弟等为代表的查家就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曾为查氏宗祠亲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广和楼戏园以前还是前门大街土马路,路两边有好多摊贩,卖吃的、喝的、用的什么都樱
可能这位查老板为了凑热闹,就把他的花园改成茶园,以前都称它查园,后又改名广和茶园,里面设有几十张长桌和长板凳,只卖清茶。
到了乾隆年间,因为前门大街的土马路改建为石条马路,所以马路两边的浮商、摊贩也都纷纷盖起了铺面房,这样一来,整个广和茶园就被遮住。
广和茶园这条街叫肉市街,因为当时前门外大街卖猪肉的都集中在这条街里。
后来前门外商业日渐繁盛,广和茶园的买卖也很兴隆,查姓人家为了多盈利,把茶园面积扩大,加筑了一个型戏台,开始是评书,演杂耍、八角鼓、莲花落,这些全在掌灯以后才开演,白仍旧是卖清茶。
到光绪年间,广和茶园重又修建,扩大了戏台和听戏的座位。到扩充到能坐八九百饶时候,经常约请bJ许多有名伶人、梆子班、二簧班、高腔班在此演唱。
据康熙还曾到此看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风头一时无两。
后来戏楼遭遇火灾,被焚烧一空,1780年(乾隆45年)重建。清代的《宸垣识略》就:“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入口有木坊,旧书‘查楼’二字。乾隆庚子毁于火,今重建书‘广和查楼’。”
所以,广和楼戏园也叫广和查楼或广和茶楼。
苏辞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金庸老先生,听他的本名叫查良镛,是不是和这个查氏家族有什么关系不成,是南查还是北查呢?
到打听到这个广和楼戏园有关的历史的苏辞顿时来了劲,以后有机会要去广和楼戏园去一次,感觉就是在向金庸前辈致敬。
就这样经过了两个月,每在迎春戏班子安稳地做着厨子的日子里,有时候是可以听到戏班子的京剧唱词,虽然只是练习,苏辞听起来也十分激动。
他好想真正地在戏园子里听那么一次,那该有多好哇。
他记得自己也是道具组的一员,是否有机会当个场内的观众呢。
喜欢旧拾圆明园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旧拾圆明园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