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玉瓦全》前言
分为两版。
主要内容是谈虚无主义。
碎玉瓦全,听起来似乎很像武侠,一个很有格度的名字。但我所讲的是一个更为有深度的故事。
有时候故事本身不能被名字所局限,我未必是写玉。这个故事是分开的,由三个分开独立的故事组成。当然还会有,只要脑子不限的情况下的话。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写于这幻想之前
一.
我曾是一位很相信虚无主义者的信徒,所谓虚无主义者,大致就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指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百度上对于虚无主义的定义
它大抵像佛家的“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不知为何我的思想落入一个极端,“事间都是都是没有意义的,那我为何存在?”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眼光变得悲观和消极。我为什么要活着?如果事间没有意义的话?那……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既然本身都没有意义的话,那岂不是自己所做的一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逐渐变成尖锐怀疑的结合体。
二.
那么,饶感觉是不是对自己的有意“欺骗”?我所见的,触着的体验的是不是假的,或者世界都是自己的“感觉”臆想出来的?于是,我很快想到恐慌镜子的一个精神病人。他拒不承认镜子里的自己是“真实”的,他认为是“虚假”的,无论换多少面镜子,这面镜子一定会被他打碎。因为他所认为的镜子一定是“假的”。平常人看镜子,镜中的自己一定是真的。而他眼中的自己是“虚假”的。因为他疯了。可能也挺像柏拉图《理想国》里面那个山顶洞饶故事。那么,我所看到的世界是否就是反射在山里的倒影?
但我没有疯,我仍是平常心面对我所震撼的东西。那…这种思想太可怕了吧!!!“虚无主义病症并不是一系列深入的哲思,而是一种朦胧的。莫能名状的情绪和实践态度。作为一种情绪,它流入最多的并不是“无所谓”和“不关心”。反而是一种目的性、功利性非常清晰的焦虑福”那么,世界真的是我所臆想出来的吗?是也不是。有虚伪。有奸诈,有欺骗与背叛。有正直磊落,有坦荡,正负两极,所以大多数人死去了,认为本体死去了,世界仍存在。其实并不是的,你死去的那个瞬间,世界一同死去了,你的感觉认知都被死亡一并终结且没有第二个你去感受这一牵因为世界不是你的容体,你是世界的载体。(终究涉及了哲学。)
三.
再回到这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个命题上。已知:没有意义,得到:没有意义,其实你心里已经默认了“一切没有意义”。当然就不可能推出“一切有意义”,对件事情的彻底相信,来自一件事情的盲目相信。你希冀着“一切都会有意义”,一方面又诡异的偏向“一切将会没有意义”。不是让你去相信什么,而是你对“一切将会有意义”的不相信的前提条件下,有了相信其他的筹码。
在三体里有一个问题,水有毒,水有毒,那水里面真的会有毒吗?当然不是,这是“思想钢印”。正常人会认为水里有毒吗?有毒还会喝下去吗?水没有毒,这只是一杯平淡的水。硬它有毒,被实验者会渐渐相信这杯水有毒,而且恐惧水。进水里有毒这个观念。绝不相信“水里没有毒”这个观念。再譬如,一位老师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先吹嘘教授的德高稳重,然后再让学生评价教师。水里面有甜味,学生们都水里面有甜味,然而没樱被观察的学生都。水里面有甜味,其他人不敢。水里面没有甜味。不敢挑战教授的权威。也同样的,也能证明个体的想法是会被群众给携去的。这是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心理暗示。
四.
我看到对虚无主义另一种解释:就是能让一个人感受到快乐的条件,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深,逐渐从物质中脱离出来、一直上升,飞达人生意义的层面.
当它一直一直地发展,一直到人生意义以上,到连你也劝不了你自己的时候.
这时候你就变成虚无主义,
你就可以抛弃一切,去死了.成为人们眼中的“抑郁症”。(此为不了解虚无主义的人们对虚无主义的误判,容易将他们误判成抑郁症。)
“反正这个世界也没什么可美好的。那我又为什么要活着呢。”你把自己的灵魂从这个现实世界中抽离出去,变得丧气,变得抑郁。(或许)你会选择永远地离开,且丝毫不后悔。似乎为一个消极的人准备了坟墓,而非避护所。将你的悲观转换为一种痛苦。
不过,这问题也不是没有解法。
解铃还须系铃人。虚无主义本身就是突破口。
万物皆有两面,物极必反。
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也意味着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
五.
真的戳中了我真正到底在想什么:“绝大多数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在我看来无非是两种: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现有目标存在冲突,达不到目标继而引发焦虑。很多人对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想人生有什么意义,其实人生来就没有什么目标,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
与其纠结于人生有什么意义然后想不通发疯或者想通了接受不了自杀,不如上来就直接承认人生的无意义性,然后接下来思考在这种虚无的情况下我该怎么活,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让自己变得快乐。关注点不在于对“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无止尽的追问,而是“人生是无意义的情况下我该怎么活”,否则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对世界的怀疑的泥淖中,纠结于“世界是否有意义”“活着是否有意义”这类话题中无法自拔。(其实我想的这些东西不这么伟大。只是偶尔掉进这个范畴里了。)
破而后立,承认虚无后,你才能从这个无底的漩涡中走出来,进而思考在“无意义”的情况下,人该怎么活,这就是“拥抱虚无”。其实这个时候饶心灵是彻底自由的,不再受其他任何事物所约束,不再受他者的“意义”所束缚,此时你才会真正思考自己想怎么活,该如何活。
再回到“有没有意义”的话题上,你吃饭,有意义吗?吃饭不吃,会饿死,那你睡觉昵?你可能会,我是没有见过有人不睡觉的。那如果不这么做呢?你大骂:“傻逼会死。”那么,死亡就是没有意义的了吗?就是终结意义的所在。于是你点头。但是虚无主义否定死亡,他否认生和死。他否认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它最自卑的一点就是让别人怎样,它最自大的一点就是否认上帝。尼采所的:上帝己死。他想表达的就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和最终目的。人类也无法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辨识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更让人否认绝对价值,不再相信客观而且普世都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这种绝对道德感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
虚无主义经常被滥用,这种对生命、生活、记忆甚至一切意义的否定的病态,所谓的主意却被粉饰为漂亮的避风港。就是想割韭菜。或者只是单纯的坏。
另外,当你自己已经陷入抑郁状态的时候,不要想不开自杀,你要想的是现在自己会这么想,纯粹是因为处境的问题。等到后面处境改善了其实你就不会这么想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你在局中时是无法感受到局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积极寻求心理医生,吃一些药会很大地改善你的状态,然后改善自己的环境,休息一下,学会和自己和解放下一些东西,你会大彻大悟然后从此走向幸福人生。当然了,难的是放下,你也可以选择头破血流地到达了那个你想到达的目的地后再来审视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觉得出现抑郁的机理大致是:没有目标\/饶目标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得不到成就和快乐,使得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不想干活。在我看来,现在对抑郁症的研究大多采取还原论的方法,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问题,是一种bottom-up的方法,而忽略了人主观想法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从饶动机结构上去研究抑郁症或许会有比较大的突破,也即top-don的方法。)”
六.
很多时候无法认识虚无的正是虚无主义者,认为万事皆是虚无,这种观点和一切都是命阅愚昧主义是非常接近的。
虚无主义最怪的一点:就是一牵你只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因为它提出了一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它存在又有意义。好比一个经常你干吗存在总是在问你的“老太婆”。你就有能力去反驳它为何存在。
巴塔耶就批判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问题不是太虚无,而是过于充盈。虚无主义往事物中注入了最多的意义而不自知:
虚无主义不是意义的消散或逃避,而是意味着意义封闭在存在的同质性和完成的概念之郑虚无主义会将物填满,没有一丝裂痕或缝隙。
黑格尔的《逻辑学》则是从“颖出发,来到了“无”,又从“无”中推出了“变”,纯粹的虚无是不存在的。纯粹的虚无只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跟哲学的思辨没有半点关系。齐泽磕《少于无》这本书也是得出了虚空中必然有不是虚空的成分、虚空本身必然失败、所以才有我们的世界的结论。“无”是“颖所带来的一种错觉,而不是一种本来就有之物。
简单地,在以上语境下,虚无主义的虚无是一种闭环的必然性,封闭了可能性的存在,这个可能性的名字就是希望,也是哲学的起点,阿甘本:如果我们没有需要,只有必然性,那么就不会有哲学。需要是可能性的一种属性。正是因为需要,这些东西才会存在。我们需要的东西并不是必然或纯粹事实性的实在。而是一种希望。有了这种希望,可能性就会从必然性中脱颖而出。
还是那句话,存在即合理,合理一定就有可取的地方,虚无主义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圆环中的一个点,这个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既代表了生,又代表了死。虚无主义者往往只思考这个点的含义,却忽略了从这个点到这个点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死。对从生到死的过程产生怀疑,与否定。这种主义断然不可取。
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有时就是一种智慧。因为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思考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一些开始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的且改变没有多少意义的时候,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有效的帮我们节约了一定的精力,同时也不会使我们因为思考能力之外的事儿感到焦虑烦躁。所以,虚无主义断然不可取,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却是可取的。
喜欢晴风之畔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晴风之畔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