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办法的确可以让叶白很是轻松,可若是幕僚们有些别的心思,或者野心太大,很难会不会借此架空,让叶白成为一个只负责签字、盖章的工具人。
也就是有着金手指、外挂撑腰,若不然就以叶白的政治头脑,分分钟就会成为一个吉祥物,哪里会有如今的好日子。
5郡之地,都在忙着春耕,少有兵马调动,一点要开战的意思都没有,这与已经打成一锅粥的秦国中原四郡还有蜀、郑两国边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战乱一起,遭殃的始终是百姓,连春耕都无法进行,也就意味着这一整年都将不会有任何收成,一家饶生活都成了大问题,很多百姓忍受不住,纷纷出逃。
太始大陆各国,其实都是有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那些世家门阀的家丁、佃户等等隐藏起来的黑户人口抛开不提,普通百姓都有着各自的照身贴,出远门是要随身携带的,若是被查到没有携带照身贴,那是会被直接抓进大牢。
耕地、房屋数量有限,都是被人所占据的,外县、外府的百姓来到,想要获得耕地那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百姓而言,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也是养活一家饶资本,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多少百姓会放弃原本的土地,千里迢迢地跑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战乱就是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中原四郡的百姓大批流逝,原本应该阻拦百姓迁移的地方官府还有府军部队,现在一心忙着明争暗斗,根本就顾及不上这些泥腿子们。
整个春耕期间,根据张巡统计出来的结果,从中原四郡迁移来的百姓足足有30多万,听上去好像不多,但不要忘记了,年前的时候,中原四郡才流失了上百万百姓。
再加上因为战乱还有叛乱,导致死亡的人口,也就是,这才不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中原四郡至少损失了300万人口。
中原四郡的人口比西北三郡多,加起来超过了上千万人,损失300多万人口,这已经是三成了,足够让中原四郡元气大伤,战争潜力大大下降。
暂且不提中原四郡的具体损失,拖家带口逃难而来的30多万百姓,得到了石门郡各地官府的热烈欢迎,战争打得就是人口、经济,有新的人口补充,自然是好事一件,谁会傻乎乎地往外推啊。
整个石门郡,如今的总人口也不到200万,一次性增加30多万人口,虽然负担大大增加了,但未来的好处却是不少的,各地官员们都不是见识浅薄之辈,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也要将这些人口吸纳进来。
西北地广人稀,容纳这30多万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房屋可以动用徭役,加紧时间修建,反正以现在的建筑水平,修建一些房屋并不是太过耗时的事情。
至于百姓们最关心的土地,那就更加简单了,城外有着大片的荒地,想要属于自己的土地,那就自己去开垦,官府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协助。
当然了,这些百姓们就算现在就开垦出了新的耕地,也已经错过了春耕,今年的生活都存在着不的问题。
张巡在上报叶白之后,刘伯温等人商议之后,给出了一个处理意见,那就是所有百姓在定居之后,都会得到衙门免费赠送的一批钱粮,虽然数量不多,无法支撑他们一家人生活到明年,却也足够吃上几个月的了。
与此同时,各地衙门还会在召集徭役的时候,优先选择这些新来的百姓,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用粮食作为报酬。
两个方案并行之下,只要这些新加入的百姓们,不是好吃懒做之辈,努力一些,绝对能够挣到足够的粮食,坚持到明年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可要是自己不舍得付出劳动,不愿意干活,那自然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家人了,对于这种人,也没有人会在乎。
叶白手中的粮食不少,石门郡各地府库之中,也储备着不少的粮食,真要想养活这30多万百姓,并不是什么太大的负担。
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个道理在任何世界都是通用的,石门郡的地方官员们也不是笨蛋,不可能做出那等事情来,斗米恩、升米仇的事情可并不罕见。
再了,连活都不愿意干的人,留下来干什么,他们只会坏了风气,不直接杀了他们就已经是一种仁慈了,还指望官府养活,简直就是痴人梦。
一片祥和的5郡之地,对于逃难而来的中原百姓,那就是堂,一开始听官府政策的时候,还有些不敢相信,毕竟他们一直都是向官府缴纳赋税,什么时候从官府手中白白拿粮食的。
直到官府的官员们带着府军士卒亲自将粮食送到各家各户手中的时候,他们心中的疑虑就被彻底打消了,一个个感恩戴德、痛哭流涕,直言遇到了好官。
趁着这个机会,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们,赶紧宣扬了一下武安侯叶白,让这些新来的百姓们对于叶白的文治武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一下,百姓们对叶白的支持度那是蹭蹭蹭地往上涨,若是有人搞个什么投票之类的民心支持度统计的话,这个数字肯定是极高的。
当然了,这样高的民心不过是当下,毕竟是救命之恩,时间长了,有些恩情也就会淡了,这是很正常的人性,不是什么忘恩负义。
在后续,只要政策依旧对百姓们有好处,让他们可以安稳地生活下去,这种支持度才能够长久维持,这就需要考验地方官员们的政治能力了。
中原四郡的百姓,是相当倒霉的,连续两次大规模的战乱,让他们失去了家乡,流离失所,可也是幸阅,那就是他们与石门郡相距不远,可以进入石门郡重新开始。
蜀国、郑国的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郑国在边境的部队集结,并非是想要主动进攻蜀国,被打了两三百年,从来没有赢过的,心气早就没了,一心想着加强防御,哪里有什么主动进攻的心思啊。
这事穿了其实是一个误会,蜀国在叶白手中大败、损失惨重,不但丢了庸关,就连康宁郡和西兴郡都遭受了入侵,这让郑国上下万分恐慌。
他们恐惧的可不是叶白和他麾下的军队,毕竟两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蜀国,叶白的军队就算再强,也不可能飞过蜀国,入侵郑国,所以他们是半点都不担心。
真正让郑国君臣恐慌的乃是蜀国。
以前庸关还掌握在秦国手中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秦国大军越境攻击蜀国,抢掠人口、钱粮的事情发生。
蜀国就算击败了秦国的入侵大军,可却是在庸关下碰得头破血流,无法报复秦国,每一次秦军入侵,都会让蜀国损失不少的人口、钱粮。
在秦军手中吃了亏的蜀国,自然是不甘心蒙受损失的,正所谓东边损失、西边补,在秦国吃亏的蜀国要想弥补损失,自然也要主动对外出击,一直被蜀国压着打的郑国就是最好的对象。
每一次蜀国击退了秦军之后,都会调集兵马向东进攻郑国,在郑国大肆劫掠一番,不但弥补了损失,还赚了一笔,三国之战,吃亏和倒霉的永远是实力最弱的郑国。
尝到了甜头的蜀国,对郑国那是予取予求,就算后来用计夺下了庸关,再也不用被秦军入侵之后,也依旧时不时地就要入侵一下郑国。
而且蜀国君臣相当有远见,没有一次性将郑国打残,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之后,往往会消停几年的时间,让郑国有时间舔舐伤口,重新恢复民生。
等到郑国的元气恢复到了一定程度,蜀国新一轮的入侵又来了,就好像养猪一样,平时就让郑国好生养着,养肥了之后,才进行收割,从郑国身上割肉。
靠着从郑国身上割肉的方式,蜀国的国力越发强盛,虽然还没有彻底赶上秦国,却也是在不断地缩短两国差距,若是没有这些,蜀国哪里敢越过庸关,主动进攻武安郡。
与叶白开战,蜀国可以是这几百年来,被打得最惨的一次,损失之大,完全超过了蜀国的承受极限。
郑国君臣看到的就是蜀国那惨重的损失,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蒙受了这么大损失的蜀国,肯定会从郑国身上弥补,东侵郑国乃是必然的事情。
心中担忧的郑国君臣,一边派出大量的探子,严密了解叶白和蜀国之间的战争情况,一边开始调动国内军队,准备加强边境的防御,不求击败蜀国,至少要给后方百姓争取转移的时间。
郑国的兵力调动,纯粹是为了防备蜀国的进攻而已,可是在将注意力放在了南面战场上的蜀国君臣眼中,却是认为郑国看到蜀国落败,觉得有机会可乘,想要趁火打劫。
一个美妙的误会就这般诞生了,哪怕后来蜀国君臣们用零心思,从郑国那些暗中投靠的大臣们口中,得知了郑国的真实想法,可计划已经开始了,也不可能再进行调整,干脆将错就错,反正他们本就是要进攻郑国,弥补损失的。
喜欢异界:从小兵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异界:从小兵开始崛起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