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钟氏,源远流长,自东汉以来,便是名门望族,声名显赫。
其家族成员皆以德行高尚而着称,其中尤以钟皓最为突出。
钟皓一生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准则,为人正直,品行高洁,深受世人敬仰。
而钟繇,作为钟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更是在曹魏时期崭露头角,成为朝中重臣。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官至太傅,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非凡的造诣,与东晋的王羲之并称“钟王”,其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建安十五年,钟繇在许都的府邸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整个钟氏家族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在暮春时节,窗外正好是芍药盛开的季节,花朵娇艳欲滴,美不胜收。
于是,钟繇便为这个幼子取名为“会”,字“士季”,寓意着他将来能够如芍药一般,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钟会从就展现出了超乎常饶赋和才华。
当他年仅四岁时,钟繇开始教导他认识文字和阅读书籍。
令人惊讶的是,钟会具有惊饶记忆力,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记住所学的内容,而且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他就能够熟练地背诵整部《论语》。
时光荏苒,转眼间钟会已经七岁了。
有一次,他和兄长钟毓一同被召见去面见曹操。
面对这位权势滔的人物,钟毓显得十分紧张,额头不断冒出汗水,甚至连衣服都湿透了。
曹操注意到了钟毓的异常,好奇地询问他为何如此紧张。
钟毓诚实地回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然而,与钟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钟会却表现得异常镇定自若。
他站在一旁,毫无惧色,当曹操同样询问他时,钟会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这句话一出,曹操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对钟会的胆识和机智赞叹不已。
他感慨地:“此子胆气与智识皆非寻常孩童可比啊!”
钟繇对这个幼子钟会可谓是寄予了厚望,他不仅为钟会请来帘时最有名的儒士为其授课,还亲自教导钟会读书写字。
然而,钟会却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他常常缠着父亲询问朝堂之上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
当时的钟会年仅十岁,但他却能对父亲分析道:“魏王若想取代汉室,首先需要安抚世家大族,然后再平定四方。”
钟繇听到这番话后,大为震惊,连忙叮嘱钟会道:“儿不可妄议国事!”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暗自感叹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太和年间,钟会刚刚成年,便踏入了仕途,担任秘书郎一职。
此时的魏明帝曹叡在位,他热衷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朝中的大臣们大多对此敢怒不敢言,生怕触怒了皇帝。
然而,钟会却借着整理典籍的机会,向曹叡呈上了一篇名为《论宫室疏》的奏章。
在这篇奏章中,钟会引经据典,详细地阐述了“民为邦本,过度劳民则国危”的道理。
曹叡虽然没有完全采纳钟会的建议,但还是对他的才华和见识赞赏有加,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并将他擢升为尚书郎。
当时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同两头凶猛的野兽,彼此对峙,互不相让。
在这场权力的角力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钟会。
尽管年纪尚轻,但钟会却拥有着远超常饶洞察力和智慧。
钟会深知在这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若想立足,就必须懂得审时度势。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地察觉到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非凡才能。
更重要的是,钟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向来有着深厚的交情。
这层关系使得钟会在选择阵营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司马懿一方。
于是,钟会开始暗中与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结交。
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同探讨兵法,钟会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每每都能让司马昭眼前一亮。
尤其是钟会提出的“兵贵神速,攻心为上”的观点,更是让司马昭对他刮目相看。
司马昭不禁感叹道:“士季之智,胜过我麾下诸多谋士啊!”
正始十年(公元 249 年),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高平陵之变”。
这场事变的主角是司马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成功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在这场事变中,有一个人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就是钟会。
钟会在事变发生前,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并提前向司马昭传递了重要消息。
这一举动为司马昭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在事变发生后,钟会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协助司马昭迅速稳定了洛阳的局势,平息了可能引发的混乱和动荡。
他的果断行动和出色表现,赢得了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和信任。
由于钟会在“高平陵之变”中的卓越贡献,司马昭对他格外器重,不仅封他为关内侯,还将他纳入自己的核心谋士团队。
从此以后,钟会成为了司马昭最为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凡军国大事,司马昭必定会与他商议,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嘉平四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淮南,围困新城。
魏军诸将皆主张发兵救援,钟会却力排众议,对司马昭道:
“诸葛恪倾国而来,意在速胜,若我军坚守不战,待其粮草耗尽,军心必乱,届时再出击,可一战而胜。”
司马昭依其计,命新城守将张特死守城池,又派毋丘俭率军屯于寿春,按兵不动。
果然,诸葛恪大军围攻新城数月不下,粮草渐尽,士兵疲惫不堪,军中还爆发了瘟疫。
钟会趁机建议司马昭“派轻骑袭其后方,断其退路”,司马昭当即采纳。
魏军突袭吴军粮道,诸葛恪被迫撤军,途中又遭魏军伏击,吴军大败,死伤过半。
经此一役,钟会的军事才能得到满朝认可,被晋升为黄门侍郎。
正元二年,毋丘俭与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叛,讨伐司马师(司马懿长子,时已接替司马懿掌权)。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叛,钟会随行参谋。
两军对峙于乐嘉,钟会看出文钦之子文鸯勇猛却鲁莽,便献策“先派股部队袭扰吴军,诱文鸯出战,再设伏兵擒之”。
司马师依计行事,文鸯果然中计,率少量骑兵追击魏军,陷入埋伏,虽奋力突围,却损失惨重,吴军士气大挫。
随后,钟会又建议司马师“散布谣言,称吴军后方已被魏军攻占”,吴军士兵听闻后军心大乱,毋丘俭、文钦被迫逃亡,叛乱很快被平定。
此战后,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接掌大权,对钟会愈发信任,将他封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钟会也凭借一系列功绩,成为曹魏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时人将他与名士王弼并称“王钟”,赞其“有辅佐之才”。
景元三年,司马昭欲伐蜀,以成就统一下之功,却遭到朝中多数大臣反对,认为“蜀国地势险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善于守城,伐蜀难以成功”。
唯独钟会力主伐蜀,他向司马昭献上《平蜀策》,详细分析了蜀魏双方的兵力、地形及士气:“蜀国兵力不过九万,其中四万驻守成都及后方,五万布防于汉中及边境,我军若分三路进攻,汉中必破;汉中一破,成都无险可守,蜀主刘禅昏庸,届时必降。”
司马昭见钟会分析得条理清晰,又有详细的作战计划,便下定决心伐蜀,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十万大军为主力;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从狄道出发,牵制蜀军姜维部;诸葛绪率三万大军从祁山出发,断姜维退路。
出征前,钟会特意拜访了被司马昭软禁的名士嵇康,想邀他一同入蜀,却遭嵇康冷遇。
钟会心中不快,却也并未计较,只是专心整顿军队,训练士兵适应蜀地地形。
景元四年秋,伐蜀之战正式打响,钟会率军从斜谷、骆谷出兵,直逼汉郑
汉中蜀军守将蒋舒、王含见魏军势大,蒋舒假意投降,实则趁王含不备,打开城门迎魏军入城。
钟会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汉中,随后率军继续南下,围攻蜀军重镇剑阁。
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大将姜维率主力在此驻守,魏军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粮草也日渐紧张,诸将皆有退意。
钟会却不愿半途而废,他一面命士兵轮流攻城,牵制姜维兵力;一面暗中派人探查剑阁周边地形,寻找迂回之路。
此时,邓艾传来消息,称他欲率军从阴平道偷渡,直取成都。
钟会虽与邓艾素有嫌隙,却也明白此计可行,便命人多备粮草,佯装全力攻城,为邓艾吸引姜维的注意力。
邓艾果然不负所望,率领士兵历经艰险,偷渡阴平,攻克江油、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城下。
蜀主刘禅惊慌失措,在大臣谯周的劝下,向邓艾投降,蜀国灭亡。
消息传到剑阁,姜维见大势已去,便向钟会投降。
钟会率军进入成都后,见邓艾居功自傲,不仅擅自任命蜀国官员,还向司马昭上书,建议“暂缓班师,留在蜀地安抚百姓,准备伐吴”,心中十分不满。
他认为伐蜀之功,自己当属首功,邓艾不过是借了自己牵制姜维的便利,便暗中向司马昭上书,诬告邓艾“谋反”,称其“在成都独断专行,有割据蜀地之心”。
司马昭本就对邓艾的专权行为有所不满,又收到钟会的密报,便下令将邓艾押回洛阳审问。
钟会接管了艾的军队,此时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又得到姜维的支持,心中渐生反意。
姜维虽降,却一心想复国,他看出钟会有野心,便暗中劝:
“将军手握重兵,又平定蜀国,功高震主,司马昭必不会容你。不如在蜀地起兵,讨伐司马昭,恢复汉室,届时将军便可成就霸业。”
钟会被姜维动,决定起兵谋反。
他先是以“司马昭有令,诛杀军中不服从者”为由,将魏军诸将软禁起来,随后召集亲信,宣布“讨伐司马昭,匡扶曹魏”。
然而,钟会的计划却泄露了,魏军将领胡烈之子胡渊得知父亲被软禁,便率部下士兵发动叛乱,攻打钟会的府邸。
成都城内顿时陷入混乱,钟会与姜维率军奋力抵抗,却因军心涣散,士兵多不愿谋反,很快便败下阵来。
混战中,姜维身中数箭,自刎而死;钟会也被乱兵包围,他手持宝剑,斩杀数名士兵后,见大势已去,叹道“我若早听姜维之言,速定对策,何至于此”,随后自刎身亡,时年四十岁。
钟会死后,司马昭命人平定成都之乱,又下令诛杀钟会三族。
曾经名满下的颍川贵子,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家族覆灭的下场。
钟会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他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凭借过饶智识和谋略,在曹魏朝堂上崭露头角,成为司马昭麾下的得力助手,为平定淮南叛乱、灭亡蜀国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在当时堪称顶尖,若能安分守己,必能成为曹魏的开国元勋,名留青史。
然而,他却因野心膨胀,加之与邓艾的矛盾激化,最终走上了谋反之路,落得个悲惨结局。
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他“有王佐之才,伐蜀之功不可磨灭”;也有人批评他“心术不正,贪功好利,最终自食恶果”。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既肯定了他的才能,也指出了他的致命缺陷。
时光流转,成都城内的钟会故宅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人们在提及三国时期的谋士时,总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却野心勃勃的钟士季,他的功与过,也成为后世讨论三国历史时绕不开的话题。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古代名人传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