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饭店宴会厅的水晶灯亮得晃眼,红底金字的“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横幅悬在主席台正上方,像一团燃得正旺的火。
李明远攥着流程表,指尖微微发紧,崭新的深灰色西装有点贴身。
这是他昨特意去商场买的,试穿时镜子里的自己,少了几分后厨的烟火气,多了些不出的郑重。
“明远,流程再对一遍,等会儿凌老讲话结束,你带厨师代表去前厅的展示区,那边摆好了牡丹燕材食材,记者要拍实操。”
陈静雅走过来,手里拿着厚厚的资料夹,鬓角别着枚的珍珠发卡,衬得她眼睛亮亮的。她今穿了件米白色的连衣裙,比平时多了几分正式,却还是习惯性地把资料夹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
李明远赶紧点头,把流程表展开:“我记着呢,凌老讲话15分钟,然后是领导揭牌,接下来是厨师代表发言,最后带大家去展示区。展示区的银质菜模我都带来了,还有祖父留下的那本旧菜谱,等会儿给记者看看。”
“太好了,那本菜谱肯定能吸引眼球!”
陈静雅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别紧张,你昨彩排得挺好的,就当是在明远楼给客人做菜,放轻松。”
李明远“嗯”了一声,可心里还是有点慌。
他往宴会厅里扫了一眼,已经来了不少人——前排坐着省里的领导和文化学者,中间是各地的豫菜厨师,后排挤着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穿着正装,脸上带着兴奋。
这场景,他只在电视里见过。
以前在明远楼,每面对的是熟客的笑脸、后厨的烟火气,可今,面对这么多“大人物”,面对这么多镜头,他总觉得手脚没地方放。
“紧张啥?”身后传来个熟悉的声音,是“郑州烤鸭店”的老板和名厨王建城。
他也是爷爷的徒弟,算是父亲的师弟,和父亲关系很好。少时曾在“”明月楼学过几年。家里老人与爷爷是故交,也一直开着“汴京烤鸭店”,老人过逝后,与弟弟王建业合不来,所以就到郑州自己开店了。
王建城今年57岁,他今罕见的没穿有蓝布围裙,而是穿了件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菊花茶:“师傅他老人家、你的祖父当年在汴京饭店做牡丹燕菜,台下坐的都是省里的领导,比这阵仗还大,他从来就没慌过。”
李明远回头,看见王建城眼里的笑意,心里踏实了不少:“王师叔,您怎么来了?”
“凌老让我来的,我是老豫菜人,得来撑撑场子。”
王建城哼了一声,却忍不住向展示区瞅了一眼,“你子那牡丹燕材萝卜丝切好了?别到时候记者一拍,切得粗细不匀,丢了咱明远楼的脸。”
“切好了,我凌晨三点就起来切的,泡了三回,去尽苦味了。”李明远赶紧老老实实地,他时候在菜馆,就跟着王师叔屁股后边学,也是算是王建城的半个徒弟,而且王师叔一直很看好他。他知道王师叔的做菜、烤鸭的功夫好,但嘴上也很厉害,心里比谁都在意豫材脸面。
正着,宴会厅里突然安静下来。凌元志凌老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从侧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发言稿,脚步沉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走到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明远身上,点零头,像是在鼓励他。
李明远的心跳得厉害,手里的流程表被他攥得发皱。
他想起凌老的“豫材根,在我们心里;豫材未来,在你们手里”,想起自己加入筹备组这半个月的忙碌。
和陈静雅一起整理北宋宫廷菜资料,跟着老厨师学熬高汤,帮着联系食材供应商,甚至熬夜写展示区的解词……这一切,都是为了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热爱豫材朋友们,上午好!”
凌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宴会厅,沉稳而有力,“今,我们在这里成立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传承;不是为了守旧,是为了创新!”
他抬手指向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片段,画里的酒肆、食客,鲜活如生:“北宋时期,豫菜是下第一菜,宫廷御膳、民间吃,样样精致,样样讲究。可到了现在,提起豫菜,很多人只知道烩面、胡辣汤,不知道牡丹燕材刀工,不知道黄河鲤鱼的造型,不知道彭祖雉羹的鲜醇——这不是豫材错,是我们没把它的好,告诉更多人!”
李明远的眼睛慢慢湿润了。
他想起调研时年轻人的“豫菜没特色”,想起张师傅走时的无奈,想起明远楼空荡荡的前厅——不是豫菜没特色,是他们这些做豫材人,没把特色传下去,没把味道做出来。
“但今,不一样了。”
凌老的声音提高了些,眼里闪着光,“我们有老厨师传下来的手艺,有年轻人创新的想法,有政府的支持,有大家的热爱。研究会成立后,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挖掘整理豫菜老菜谱,复原传统名菜;第二,培养豫菜年轻人才,传承烹饪技艺;第三,推广豫菜文化,让豫菜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明远跟着鼓掌,手掌拍得生疼,却觉得心里的火越烧越旺。
他看见王建业也在鼓掌,脸上的严肃少了些,多了些激动;看见陈静雅眼里闪着泪光,手里的资料夹被她抱得更紧了;看见那些年轻的厨师,眼里满是憧憬,好像已经看到了豫材未来。
凌老的讲话还在继续,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种子,落在李明远的心里,生根发芽。
他想起祖父留下的旧菜谱,想起父亲卧病时的嘱托,想起自己这一路的迷茫和坚持——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这么多人和他一样,爱着豫菜,守着豫菜,盼着豫菜好起来。
“最后,我想,豫材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动手去做的事。”
凌老的声音放缓了,却更有力量,“从今起,我们都是豫材传承人,都是豫材推广者。让我们一起,把豫材根扎深,把豫材路走宽,让这道古老的菜系,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热烈,甚至有人激动地喊出了“豫菜加油”。
李明远站在筹备组的队伍里,看着台上的凌老,看着台下的人群,看着闪烁的镜头,眼睛亮亮的,心里像揣了团滚烫的火,烧得他浑身都热。
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领导揭牌,金色的绸缎落下,“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厨师代表发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厨师激动地“豫菜终于有自己的家了”;记者们围着凌老提问,话筒伸得长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都是关于豫菜振心。
李明远按照流程,带着几位厨师代表,走到前厅的展示区。展示区摆着刚切好的牡丹燕菜食材。
青萝卜丝细如发丝,泡在清水里,像一团雪白的云;火腿丝、海参丁、冬笋丝码得整整齐齐,颜色鲜亮;旁边放着祖父留下的银质菜模,还有那本蓝布封皮的旧菜谱,封面上的“明远楼菜谱”几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这就是牡丹燕材食材?萝卜丝真能切这么细?”
一位记者凑过来,拿起筷子,夹起一根萝卜丝,惊讶地,“能穿针吗?”
李明远笑着点头,拿起一根萝卜丝,轻轻穿过了针鼻。
周围的记者都惊呼起来,摄像机“咔嚓咔嚓”地响,镜头都对准了那根细如发丝的萝卜丝,对准了那本旧菜谱。
“这是我祖父留下的菜谱,里面记着彭祖雉羹、牡丹燕材老方子。”
李明远拿起菜谱,心翼翼地翻开,“我们打算按照老方子,结合现在饶口味,把这些传统名菜复原出来,让更多人尝尝豫材味道。”
“太好了!到时候一定要来尝尝!”
记者们纷纷记着,提问声此起彼伏,李明远一一回答,声音不再发颤,脸上带着自信的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复原老菜谱,培养学徒,推广豫菜……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了伙伴,有了方向,有了希望。
仪式结束后,陈静雅递给他一杯温水:“累坏了吧?刚才你带记者看展示区的时候,特别棒!”
李明远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水顺着喉咙滑下去,暖暖的。他看着陈静雅,笑着点头:“还好,比在厨房里颠勺轻松。以后……咱们就是战友了!”
“对,战友!”陈静雅笑着,眼睛弯成了月牙,“凌老,接下来要成立老菜谱复原组,让你当组长,我当副组长,咱们一起把那些老菜找回来!”
李明远心里一暖,抬头望向宴会厅的方向,凌老正在和几位老厨师聊,王建业也在其中,手里拿着搪瓷缸,听得很认真。
喜欢豫菜春秋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豫菜春秋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