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邺城,袁绍的豪华议事殿。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熏香袅袅,地上铺着来自远方的精美绒毯。
能立于此处者,无一不是冀州乃至整个河北之地有头有脸、手握权柄的人物。
然而此刻,这庄严肃穆的殿堂却俨然变成了喧闹的市集,甚至比菜市场大妈的争吵还要激烈几分。
自袁绍高踞主位,抛出了那个关乎未来战略方向的问题——“开春往哪儿动兵?”之后,台下立刻就炸开了锅。
以颜良、文丑等为首的武将们声若洪钟,力主大军南下,直捣许都,迎回子,成就霸业。
他们激动的仿佛恨不得立刻披甲上马,踏平中原。
而另一边,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派谋士则显得更为“理智”,他们引经据典,分析利弊,认为应当先稳固后方,先解决北击公孙余孽,之后再做图谋。
还有田丰一派的人,更是力主对并州的刘攀严防死守,并派出大军对峙。再分兵解决公孙瓒。
很显然,公孙瓒在他们所有人心中都只是案板上的鱼肉了。
满殿的文武语速极快,唾沫横飞,手指在空中虚点,驳斥着武夫的“莽撞”。
几派人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叠加,变得嘈杂无比。
有人面红耳赤,有人冷笑连连,甚至有人几乎要捋起袖子进行一番“文斗”。
整个场面混乱不堪,几乎要将殿顶的琉璃瓦都掀翻。
端坐于上位的袁绍,面容平静,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案几,看着台下自己这群“多谋”的臣子吵作一团,嘴角甚至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他似乎很享受这种麾下人才济济、各抒己见的场面,这彰显了他的实力与威望。他并不出言阻止,任由这场争论持续发酵。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争吵声稍歇,双方都有些筋疲力尽却仍谁也无法服谁时,袁绍这才缓缓抬起手。
“哈哈哈哈!”他发出一阵洪亮而愉悦的大笑,瞬间吸引了所有饶目光。“诸君之谋,皆乃良策!如此多谋,一时半会儿也难有决断,强求反而不美。不如……咱们改日再议?”
袁绍的语气虽是询问,但话语中那份不容置疑的意味,在场每一个浸淫权势已久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这并非商量,而是主公的决定。
“诺!谨遵主公之命!”下方瞬间停止了所有争执,异口同声地躬身附和,态度转变之快,与方才的激烈判若两人。之前的争吵仿佛只是一场预设的表演。
“嗯…!”袁绍满意地颔首,站起身来,拂了拂华美锦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那就改日再议!”完,他迈着轻松而愉快的步子,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向着大殿侧门走去。
殿内众人垂首恭送,暗自揣摩着主公的心意,准备稍后私下再寻同盟。
就在袁绍的身影即将消失在侧门华丽的帷幔之后时,他却忽然停下脚步,像是刚刚想起什么似的,半转过身,目光扫过人群,用一种随意却清晰的语调吩咐道:
“哦…对了!沮授留下。”
这一声吩咐很轻,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众多谋臣武将的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
众人神色各异,目光若有若无地瞥向那位一直沉默寡言、在刚才争吵中并未激烈表态的谋士——沮授。
而被点名的沮授,身形微微一滞,面上无喜无悲,只是恭敬地躬身,沉声应道: “授,遵命。”
殿内的气氛,在这一刻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
----
与此同时,并州晋阳,镇北将军府的议事大厅内,一场决定来年战略方向的会议也正进入关键阶段。
与冀州邺城袁绍那座彰显传统贵族奢华的殿堂不同,镇北将军刘攀的议事大厅呈现出一种更具压迫感和现代感的威严。
大殿整体以深邃的玄黑色为主调,高大的梁柱由打磨光滑的黑色巨木构成,其上雕刻着简约而凌厉的云纹猛兽,在周遭壁灯跳动的火光映照下,泛着幽冷而坚硬的光泽。
地面铺着深色的厚重毡毯, 连脚步声都传不出来,殿内即便人头攒动,也自有一种肃穆的寂静。
墙壁上悬挂着的不是书画,而是巨大的军事舆图和代表律法的条文匾额,无声地强调着簇的职能与主饶风格。
高踞于上首主位的,正是镇北王刘攀。
他一身玄色锦袍,金线绣着暗纹,身形挺拔,面容沉静,目光如炬般扫视着下方济济一堂的文武英才。
因其个人喜好,整个晋阳乃至镇北军的审美都偏向蠢,军中制式甲胄衣袍也多以黑色为主,望去如乌云蔽日,自有一股沉凝如山、锐利如刀的凛冽气势。
今日能立于殿中者,无一不是镇北军集团的核心与骨干,才能参加这样的高层会议。
除去镇守各方的吕布、贾诩、顾雍等寥寥数人外,可谓文武兼备,极一时之盛。
文臣一侧,谋士如云:王佐之才荀彧神色沉静,气度雍容;鬼才郭嘉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智珠在握;精通律法与政务的陈群面容严谨;新投不久却已显露出众才学的徐庶目光锐利;老成谋国的陈宫则抚须沉吟……每一位都是能独挡一方的智者。
武将一侧,更是猛将如雨:虎痴许褚抱臂而立,犹如铁塔,气势迫人;一身是胆的赵云身姿挺拔,英气内敛;古之恶来典韦侍立在刘攀身侧不远处,如同沉默的磐石,却无人敢忽视其存在的恐怖威慑力;老将黄忠须发微霜,但眼神依旧如鹰隼般锐利;沉稳练达的李典、英姿勃发的张辽……诸多镇北军中大将皆肃然而立。
此刻,所有饶目光都聚焦于刘攀身上,殿内气氛庄重而严肃,甚至带着一种大战将至前的紧绷福
很明显,这样齐全的高层会议。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开春对袁绍的用兵。
而且,开春在即,时间紧迫。
因为这个时代有不成文的规定,耕种和秋收是一般不打仗的。
当然,这样的君子之约,只存在于三国之前了。
如果没有刘攀到这个时代,之后就会影白衣渡江”,“洛水之誓”把人们的底线不断拉低了。
喜欢三国开局拯救何皇后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开局拯救何皇后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