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禹做梦都想不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他当场蒙了,而后是尴尬。
李参越发紧张。
张子舟装作什么都没看到的,直视前方。
傅藻、张子扬站似木桩,不断复读两个字。
绿叶……绿叶……
元好先生心里猜测:这是周禹个人所为,还是李参指使的?
简直荒唐!
当老夫是三岁孩童,还是以为老夫不懂个中门道。
按惯例,担任官学斋长的生员,必定是教谕的徒弟。
尽管如此,周禹若是自称晚生或学生,这茶是可以喝。
偏偏一口一个弟子的自称着。
是以,老夫怎么可能喝别人家弟子敬的茶。
这不是给不给面子的事,而是规矩所在。
李参一看,站起身,朝着先生拱手道:“老先生,周生是一时激动而忘了礼数,还请老先生见谅。”
元好先生面无表情,只道:“我岂是肚鸡肠之辈,第一次见面难免紧张,情有可原。”
着,十分认真的看向周禹。
周禹好生尴尬。
自己真笨,居然犯了大忌。
眼见老先生看向自己,周禹硬着头皮道歉:“学生谨记。”
而后快速转身,回到李参身后站定。
只这一下,元好先生便知道,此子乱了方寸。
他没认真计较,向李参道:“既是诚意相邀,老夫自当前往。明日一早我过去,你看如何?”
“当然可以。”李参磕磕巴巴的道谢,“老先生能再度驾临,是县学莫大的荣幸。”
“我这两个学生,刚好住在乌衣巷。明日一早,让他们陪您一道去县学,您看合不合适?”
周禹看向张子舟,眼里满是恼怒。
太合适了!
元好先生点头同意。
“那,学生就不再打扰您清修。”李参起身告辞。
“管家,送客。”
进来的是一个仆从,不是管家。
元好先生一怔,改口道:“送他们出门。”
仆从引着李参一行人离开。
自始至终,张子舟都目不斜视。
有意思。
元好先生正感慨,就看到老夫人和管家走出来。
“你去哪了?”先生盯着管家。
老夫人代为回答:“你的这个徒弟,至少有八百个心眼子。他们进城后,我让管家跟着他们,结果很快被发现。”
原来如此。
老先生笑了:“老顾眼光不错,哈哈哈,可惜他碍于身份,这么好的弟子,只能归我啦。”
罢,背着手得意的去了书房。
另一边。
一行人走出闻府,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刚才好紧张。
“你们明早上早点起床,千万别怠慢了老先生。”
李参象征性的嘱咐几句,便带着周禹走了。
周禹一直盯着张子舟,走的时候,还剜了他一眼。
张子舟可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儿,当即冷漠以对。
等他们走远,这才不满道:“大舅哥,这家伙跟我有仇么?干嘛一直对我不满。”
“他是斋长,面对三元的你,感觉地位受到威胁很正常。”
傅藻摇了摇头。
他想的是,周禹啊周禹,得罪我妹夫干嘛,自讨苦吃。
张子舟眼珠一转:“大舅哥,我的宅子很大,而且傅芸他们要明年才能来住。”
“你要不从县学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呵呵!
傅藻面对妹夫,不仅没压力,还留了个心眼:“少来!你是想省下给仆饶工钱吧。”
张子扬满脑袋问号——原来是这么回事。
发现被看穿,张子舟脸皮依旧很厚:“你总把我往歪处想,我真心觉得互相有个照应嘛。”
“行了,我爹来信了,让我搬到你家。”傅藻瞅着他。
“那现在就搬?”
“搬!”
于是,黑前的时间,都在搬家和收拾屋子中度过。
第二日。
张子舟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锻炼身体,练一会儿字。
在洗漱过后,吃跑步时买的早饭。
出门前,特意换了一身新衣。
再跟着傅藻、张子扬一起向元好先生行礼问候。
元好先生还礼。
而后,四个人一起走出乌衣巷。
傅藻在前引路,老先生居中,张子舟兄弟俩在后面。
全程很安静。
元好先生闻士慎,自问教导弟子无数,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类型。
不认可他这个老师吧,态度上很恭敬。
认可吧,他又感到明显的疏离。
闻士慎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
那就是……张子舟在选择老师。
这个想法一出,闻士慎越想越觉得,很有道理。
倒反罡!
从来只有老师择徒弟的,没听过徒弟选老师的。
等等。
子舟写的历史传奇本,有一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哦,子舟是贤人择师而事。
而哪个地方,最适合观察老师呢?
——县学!
闻士慎有点无语了,老妻他八百个心眼子,我看是八千个。
不知不觉。
一行冉了县学。
李参领着生员们,在县学外三里地的地方等候迎接。
看到闻士慎,他执弟子礼:“学生恭迎老先生。”
其他生员也是如此。
进了明伦堂,生员们纷纷入座,张家兄弟俩是最后报到的,都被安排在最后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李参看到了,没有当场出来,只在心里想:准是周禹干的!
兄弟俩倒是无所谓。
尤其是张子舟,他觉得,今的主角是元好先生。
闻士慎落座之后,第一个眼神落在张子舟身上。
张子舟回了他一个眼神。
双方短兵相接,又各自很自然的分开。
闻士慎道:“谁知道国朝有经解多少种?”
经解,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典籍。
堂内很安静。
因为这个问题,有一点歧义。
指的是本朝现存,还是朝廷编纂的?
周禹瞅了一眼张子舟,心想:今我要找回场子。
他当即起身,自信的回答:“十九种。”
“是哪十九种?”闻士慎继续问。
“七大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四书。其中易四种,书二种,诗二种,礼四种,春秋三种,孝经三种,四书一种,综上共计十九种。”
这些都是以后岁、科、乡、会、殿试要考的内容,所以周禹记的非常清楚。
闻士慎笑着点头。
周禹得意的瞥了一眼张子舟,答不上来吧。
张子舟没在意,心里在想,先从十九种经解学起。
看看这些经解和自己上一世学过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喜欢寒门状元路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寒门状元路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