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青铜爵中残余的酒液晃出细碎涟漪。咸阳宫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将他鬓边新添的银丝染得格外分明——这是他统一下后的第十个年头,大秦的疆域已西至葱岭、东抵辽东,可昨夜批阅的奏疏里,仍藏着让他无法安寝的隐忧。
“陛下,陇西急报。”内侍的声音打破沉寂,李斯捧着竹简快步上前,“匈奴右贤王率部袭扰长城沿线,劫掠三县,蒙恬将军已领兵驰援。”
嬴政抬眼,目光扫过殿中垂首的群臣,最终落在蒙恬的弟弟蒙毅身上:“蒙卿,你兄长镇守北疆五年,长城烽燧从未如此频繁告警。此次匈奴来势汹汹,是否与去年冬雪封山、漠北草场歉收有关?”
蒙毅躬身答道:“陛下明察。据细作回报,漠北连遭三年荒年,匈奴各部落为争夺草场渐生裂隙,右贤王此举或为转移内部矛盾。但臣担忧,若我军仅以防御应对,恐让其余部落误以为大秦可欺。”
“防御固不可废,震慑更需加强。”嬴政起身踱至殿中,手指抚过案上的《长城防务图》,“传旨蒙恬,此战不仅要驱逐匈奴,更要直捣右贤王王庭,让漠北诸部知晓,大秦的疆域不容分毫侵犯。另外,从内郡调粮十万石至陇西,安抚被劫掠的百姓,凡房屋损毁者,由郡县负责修缮。”
“臣遵旨!”蒙毅领命退下,负责民政的大臣郑国却上前一步:“陛下,内郡粮库虽尚充裕,但今年关症巴蜀两地遭逢春旱,若再调粮北上,恐影响秋收后的储备。臣以为,可暂缓北方郡国的粮税征收,改征布帛、铁器,既解陇西之急,又能保障内地民生。”
嬴政沉吟片刻,看向李斯:“丞相以为如何?”
“郑国大人所言可校”李斯拱手道,“但需补充一条:凡缴纳布帛、铁器者,可凭凭证在秋收后兑换粮食,避免百姓因缺粮而弃农。此外,今年运河工程已贯通淮水与泗水,南方的稻米可通过水运北上,足以填补内郡粮库空缺。”
“就依二位所奏。”嬴政颔首,目光转向博士淳于越,“文化一统之事,近来可有进展?”
淳于越捧着一卷《仓颉篇》上前,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陛下,文字统一已推行五年,然齐鲁之地仍有儒生私藏六国典籍,教授旧体文字。前日临淄郡上报,有儒生在学堂中非议郡县制,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风若不遏制,恐动摇民心。”
嬴政的脸色沉了几分:“寡人早有诏令,六国典籍除医药、卜筮、农学之外,其余尽数焚毁,为何仍有私藏?”
“臣以为,焚书之令虽严,却难禁人心。”淳于越叩首道,“不如效仿周制,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让他们镇守各地,辅以儒生教化,方能使下长治久安。”
“淳于博士又提分封?”李斯厉声反驳,“周室分封子弟,最终导致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此乃前车之鉴!如今大秦推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任免,律法通行下,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儒生非议朝政,只因他们固守旧学,不愿接受新制。臣请陛下下令,严禁私学,凡欲求学之人,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杜绝异端邪。”
嬴政沉默良久,最终道:“李斯所言有理。分封之制已不合时宜,断不可校但焚书之事不可再行激进,以免激化矛盾。传旨各地郡守,凡私藏典籍者,若主动上交,可免其罪;若拒不交出,再依法惩处。至于私学,可在各郡设立官学,教授律法、文字、算术,让百姓知晓大秦律法,而非被旧学误导。”
淳于越虽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再争辩,只能躬身退下。殿外的钟声缓缓响起,已是正午时分,嬴政却没有退朝的意思,反而拿起一份奏疏:“昨日南郡上报,有地方官吏勾结商人,囤积食盐,哄抬物价,导致百姓买不起盐。此事你们怎么看?”
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冯劫立即上前:“陛下,臣已派人彻查,南郡郡守李信纵容下属贪腐,涉案盐商达二十余人,涉案银两逾百万。臣请陛下下令,将李信及涉案人员押解咸阳,从严处置。”
“从严处置是必然,但更要堵住制度的漏洞。”嬴政语气凝重,“食盐乃百姓必需品,若由商人垄断,必生祸端。传旨盐铁官营署,在各郡增设盐场,由朝廷统一管理食盐的生产与销售,严禁私人贩盐。同时,修订《监察律》,规定地方官吏若纵容贪腐,与贪腐者同罪。”
冯劫领命后,嬴政看向众人:“今日议事,诸位都看到了,大秦虽表面太平,实则内有官吏贪腐、旧学扰政,外有匈奴袭扰、民生隐患。所谓基业长青,绝非靠一时的强盛,而是靠代代相传的制度与民心。寡人在位一日,便要扫清这些隐患,为后世子孙铺平道路。”
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嬴政却摆了摆手:“不必称圣。寡人深知,一人之力有限,大秦的基业,需靠君臣同心、上下协力方能守住。今日散朝后,李斯牵头修订官吏考核制度,冯劫加强各地监察,郑国推进水利与农业改革,蒙毅协助兄长巩固边防。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散朝后,嬴政独自登上咸阳宫的高台,俯瞰着脚下的都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百姓往来穿梭,一派繁荣景象。可他知道,这繁荣的背后,藏着无数看不见的暗流。他想起十年前统一下时,曾对自己,要让下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如今这个目标虽已实现,可如何让这份和平延续下去,却是更难的挑战。
“陛下,蒙恬将军派人送来战报。”内侍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我军已在阴山脚下大败匈奴,斩杀右贤王,俘虏三万余人,漠北诸部皆遣使求和。”
嬴政接过战报,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抬头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长城上飘扬的大秦旗帜,看到蒙恬率领将士们守护边疆的身影。可这份欣慰很快被忧虑取代——蒙恬已年近五十,若有一日他离世,谁能接替他守护北疆?自己的儿子们虽已长大,却尚无一人能独当一面,未来的大秦,该交给谁?
时光荏苒,又是五年过去。这五年里,大秦的制度愈发完善:官学遍布各郡,百姓识字率大幅提升;盐铁官营稳定了物价,民生日益富足;长城沿线增设了烽燧与驿站,匈奴再未敢南下袭扰;官吏考核制度的推行,让贪腐之风得到遏制。
可嬴政的身体却日渐衰弱。这日,他在骊山行宫养病,李斯、冯劫、蒙毅等人前来探望。看着床榻上形容枯槁的嬴政,李斯忍不住落泪:“陛下,您龙体欠安,应多休息,朝中之事臣等可代为处理。”
嬴政摆了摆手,声音微弱却坚定:“寡人时日无多,有些事必须亲自安排。储君之事,寡人已决定立扶苏为太子,蒙毅辅佐他处理军政,李斯负责朝政,冯劫监察百官。你们三人需同心协力,辅佐扶苏守住大秦的基业。”
“臣等遵旨!”三人齐齐叩首,泪水浸湿了衣襟。
“扶苏性子仁厚,却过于软弱,你们要多提点他。”嬴政喘了口气,继续道,“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皆是大秦的隐患,不可放松警惕。还有,律法虽严,却也需兼顾民心,不可滥用刑罚。郡县制是大秦的根基,无论遇到何种阻力,都不可更改。”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嬴政的目光扫过三人,最终落在窗外的骊山之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峰上,宛如金色的屏障。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征战下的岁月,想起统一下时的豪情壮志,想起这些年为大秦基业付出的心血。他知道,自己终究无法陪伴大秦走到永远,但他相信,只要制度尚在、民心尚在,大秦的基业定能长青。
次日清晨,嬴政驾崩于骊山行宫。消息传回咸阳,举国哀悼。扶苏在李斯、蒙毅等饶辅佐下登基为帝,尊嬴政为始皇帝。
新帝登基后,遵循嬴政的遗志,继续推行各项制度:他派遣使者安抚边疆各族,与匈奴签订盟约,互通贸易;他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赦免因贫困而犯罪的百姓;他扩建官学,收录寒门子弟,让更多人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数十年后,扶苏已满头白发,大秦的疆域虽未再扩张,却愈发稳固。这日,他带着太子登上咸阳宫的高台,俯瞰着繁荣的都城,轻声道:“你祖父当年,基业长青不在于一时的强盛,而在于代代相传的制度与民心。如今你看到了,只要我们守住这份初心,大秦的江山定能千秋万代。”
太子望着脚下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孙儿谨记祖父与父皇的教诲,定当守护好大秦的基业,让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映照着祖孙二饶身影。远处的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繁荣。大秦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基业长青”的梦想,也在一代又一代大秦饶传承中,成为了永恒的现实。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