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首页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反攻从野人山开始! 武英殿 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 寒门小郎中 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 海宇龙图经 七杀问道之情火印 超时空:我这是超市不是托儿所啊 猎杀全球 1627崛起南海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16章 仁宣之治续华章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乐安州(今山东惠民)的城门前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守城士兵望去,只见一队锦衣卫簇拥着一位身着龙袍的青年疾驰而来,那人勒住马缰,朗声道:“朕乃子朱瞻基,特来会会汉王朱高煦!”城门内,朱高煦正穿戴铠甲准备迎战,听闻这话竟愣在当场——他万没想到,这位刚登基三个月的侄子,竟敢亲率大军奔袭。

这场仓促的对决,最终以朱高煦出城投降收场。而平定叛乱的朱瞻基,与父亲朱高炽共同开创的“仁宣之治”,成为了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温润的一段时光。《明史》称这一时期“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廪充实,闾阎乐业”(官吏称职,政治平和,仓库充实,百姓安乐),短短十六字,道尽了一个盛世的模样。

朱瞻基登基时,摆在面前的是个微妙的局面:父亲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朝政尚未完全稳固,叔叔朱高煦又蠢蠢欲动。这位曾随朱棣北征的皇子,骨子里既有祖父的果决,又继承了父亲的仁厚。据《明宣宗实录》记载,他在文华殿召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时:“朕年少,赖诸公辅弼,但国家大事,朕不敢不亲力亲为。”

朱高煦的叛乱早在预料之郑这位自比“李世民”的藩王,在永乐年间就多次谋夺太子之位,朱瞻基继位后,他更是以“清君侧”为名举兵。杨荣力主亲征,“兵贵神速,震慑叛党”,朱瞻基当即拍板:“朕亲往,看他敢不敢应战!”大军从北京出发时,他特意下令“不许扰民,违者斩”,沿途百姓见皇家军队秋毫无犯,纷纷在路边献上茶水,这事被记在《宣德实录》里,“军民感悦,沿途焚香迎驾”。

乐安州的城墙上,朱高煦的部将正准备放箭,却见朱瞻基单骑来到城下,高声对城上士兵:“汉王谋反,与尔等无关,开门投降者免罪!”守城士兵面面相觑,面对朱瞻基“不屠城”的承诺,有不少人偷偷放下了弓箭。朱高煦见军心涣散,只得打开城门——这位曾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的猛将,最终被侄子的气势压垮。

平定叛乱后,朱瞻基把朝政交给了以“三杨”为核心的内阁。这三位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老臣,各有专长:杨士奇擅长内政,杨荣精通军事,杨溥长于礼法,《明史》称他们“同心辅政,海内晏然”(齐心协力辅佐朝政,下安定)。朱瞻基对他们极为信任,甚至在御花园设宴时:“朕与诸公,如家人父子,有话但无妨。”

杨士奇最懂民生疾苦。宣德二年(1427年),江南遭遇水灾,地方官奏报“损失轻微”,他却带着御史微服私访,亲眼见到灾民“以草根为食”,回来后当着朱瞻基的面弹劾了七名隐瞒灾情的官员。朱瞻基震怒,当即命杨士奇主持赈灾,还亲自写下《罪己诏》,“朕失察之过,累及百姓”。据《明实录》记载,这次赈灾让江南数十万灾民得以存活,民间称杨士奇为“杨青”。

杨荣则在边防上立有大功。宣德三年,蒙古部落袭扰开平卫(今内蒙古正蓝旗),有大臣主张放弃开平,收缩防线。杨荣力排众议:“开平是北疆屏障,弃之则敌寇可直抵京师。”他建议朱瞻基派军加固城防,同时命将领“以守为攻,袭扰敌营”。朱瞻基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让蒙古部落不敢再轻易南下。《明史·杨荣传》记载,某次朱瞻基北巡,见边防稳固,笑着对杨荣:“有卿在,朕可高枕无忧。”

杨溥为人宽厚,却极重礼法。有一次,朱瞻基想给外戚封爵,杨溥引用“外戚不得干政”的祖制劝阻,“陛下若开此例,后世必效仿,非国家之福”。朱瞻基起初不悦,但仔细想想后,还是收回了成命。后来他对人:“杨先生看似古板,实则是在帮朕守着朱家的江山。”这三位老臣与皇帝的默契配合,成了仁宣之治的核心动力。

宣德年间的朝堂,少了永乐时期的刀光剑影,多了体恤民情的温情。朱瞻基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政策,继续减免赋税,整顿吏治。据《明宣宗实录》记载,他在位十年间,共减免全国赋税七次,涉及米粮超过三百万石;还下令裁撤冗余官员,仅宣德三年就精简了一千多名“不称职者”,这些措施让百姓负担大减。

据苏州府的粮长李茂记载,宣德五年的秋收后,他带着粮税进京,发现户部门口贴着一张告示:“凡年景歉收之处,可缓缴赋税,不得强征。”这在洪武、永乐年间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若拖欠赋税,轻则坐牢,重则抄家。更让他意外的是,朱瞻基还亲自召见了几位粮长,询问民间疾苦,当听到“蚕桑丰收,市价平稳”时,笑着:“百姓安乐,朕心足矣。”

农业上的革新也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当时有个叫周忱的巡抚,在江南推广“平米法”,还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明史·周忱传》记载,他主持修建的吴淞江堤坝,让数万亩荒地变成良田,“岁增粮二十万石”。朱瞻基听后,特意下旨嘉奖:“善政当推广下,让百姓都能受益。”

商业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春。北京的正阳门外,宣德年间形成了热闹的集市,绸缎铺、瓷器店、酒楼茶馆林立。据《宛署杂记》记载,当时每从通州越北京的货物“车载船装,络绎不绝”,有南方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皮毛、煤炭,甚至还有西域的香料。朱瞻基不仅不抑制商业,还下令减轻商税,“农桑为本,商贾亦能利国”。

朱瞻基有个广为人知的爱好——斗蛐蛐(qu),民间甚至称他为“蛐蛐子”。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他曾派宦官到江南采办优质蛐蛐,有个粮官因没完成任务竟吓得自杀。这事传到朱瞻基耳朵里,他当即下令停止采办,“玩物丧志,朕之过也”,还处罚了那个逼死粮官的宦官。

但这位“蛐蛐子”在正事上从不含糊。他每清晨就到文华殿处理奏章,午后常去太学听课,晚上还会和大臣讨论政务。杨士奇曾劝他“注意龙体”,他却:“朕年轻,多做点事是应该的。”据《翰林记》记载,他还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花鸟,有一次画了一幅《竹雀图》,赐给杨荣,上面题着“君臣相得,如竹雀相依”,可见君臣关系之融洽。

宣德三年,朱瞻基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不过这次远航不再像永乐时期那样追求“扬国威于异域”,而是侧重于贸易。据《瀛涯胜览》记载,船队带回的胡椒、苏木等货物,被公平地卖给商人,“得银数十万两,补充国库”。这次远航后,明朝虽然停止了大规模航海,但民间的海外贸易却逐渐兴起,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格局。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在乾清宫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这位在位十年的皇帝,让明朝迎来了“吏清政平,百姓安乐”的黄金时代。《明史》评价他“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廪充实,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平和,仓库充实,百姓安乐,多年没有灾害。明朝建立到这时已经六十年,百姓的精神逐渐舒展,出现了安定太平的景象)。

但盛世之下,隐忧已现。朱瞻基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开始让宦官学习文化,参与批阅奏章,这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他还对藩王采取了“圈养”政策,虽然避免了叛乱,却让宗室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问题在他去世后逐渐暴露。

从洪熙到宣德,短短十一年的时间,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用仁厚与智慧,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温暖的一笔。正如杨士奇在《东里文集》中所:“仁宣之治,非独君明臣贤,更在上下相安,民心所向。”这段岁月,如同寒冬过后的春风,让饱经战乱的明朝百姓,终于迎来了一段可以安心耕作、酣然入睡的好时光。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中国野史大甩卖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桃树林里桃花开 重返1987,属于我的黄金时代 皇家小二货 团宠农门小作精:首辅追妻火葬场 权力之巅 四合院:醉后,我套路老婆生三胎 重生女修仙途无量 星际种田,大小姐靠炼药逆袭 少爷请用餐 没有异能的我却能靠卡片变身 车厢求生:我能强化五感 女主一直在遭罪[星际] 关灯!神秘老公深深宠 下海大时代从1991开始 重生另嫁摄政王,屠尽侯府白眼狼 妖孽村医 战神归来之孟扬 我妈居然是首富,叶天的京都风云 捡的穷老公竟是豪门世家 成婚三年仍完璧,二嫁一夜得多胎
经典收藏 黑龙新传 穿越古代:官府送媳妇 银狐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 黟山传 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 从赘婿到女帝宠臣 遗梦南国 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 我就造几把枪,真没想过造反啊 刷视频:震惊古人 大唐第一纨绔 从灾民到皇帝 开局给古人直播三国杀 大明第一奸臣 大兴英烈传 说好的纨绔,怎么就人中龙凤了! 红楼从庶子开始 时光之轮:光绪帝的逆袭
最近更新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我的女帝娘子,帮我纳妾 大明新命记 大乾杀猪匠 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 做个不一样的种地小地主 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 让你假扮天子,你成了千古一帝?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皇姐你怀孕,关臣弟我什么事? 身穿汉末,助刘备三兴汉室 铜镜约 杨广假死:那朕就暴揍各路反王啦 从生撕虎豹开始,杀穿皇朝称帝! 嘻哈史诗看古今 诬陷我谋反,我真反了你慌什么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穿到荒年,啃啥树皮我带全家吃肉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 中国野史大甩卖txt下载 - 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 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