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男儿们,皆以从军为荣!”朱元璋的话语回响,但与眼前情境无关。
“你们几个混账,竟敢借我的名义滋事?”周通怒斥,“消息都传到汉王殿下那了,想给我找麻烦吗?”
周通边踢边骂,几个被踢倒的青年迅速抱头求饶。
周通本是南林村人,被打者皆是他同宗的兄弟。
他发迹后,知晓这些人常借他之名生事,平日无暇顾及,不料他们愈发嚣张。
“周校尉,别在这儿动手,消消气!”投保行员工紧张劝阻,生怕事态升级,担心周通加剧冲突,以为他想借此提高赔偿。
“放心,他们的赔偿,你们一分不用出,我来处理!”周通豪迈地摆手,不会纵容这些家伙胡闹。
他虽有时固执,但不愚笨。
投保行是汉王的产业,村民间的争斗本可避免。
投保行员工闻言松了口气。
“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周通转向堂兄弟们,冷脸质问。
“这次真不关我们的事!”他们辩解,“是石洞村欺人太甚,他们先动的手!你看我们擅比他们还重!”
“……”
几个青年立刻指向另一边的村民,向周通倾诉苦衷。
周通闻言,目光锐利地望向石洞村的那几位村民。
“今日之事就此作罢,你们即刻离开,本校尉可以既往不咎!”
“但回去后务必转告李二狗,让他近期安分些,胆敢再公然聚众,本校尉定不轻饶!至于田地分配,汉王殿下已有定夺,今后严禁任何人私自争抢土地,否则严惩不贷!”
“到那时,休怪本校尉无情!”
周通面色阴沉地警告完,那几人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多言,匆匆逃离。
李二狗正是石洞村的村长。
村民岂敢与官抗衡,更何况汉王殿下已发话,加之周通如今地位显赫,乃汉王麾下猛将,这些青年无不对其心生畏惧。
“你们也都给本校尉回去,若再因这些琐事惊扰汉王殿下,本校尉绝不轻饶!”
周通又转向自己的几位同宗兄弟警告一番,这才放众人离去。
一场就此平息,投保行众人亦松了一口气。
……
村民之事得以解决。
不久,周通平息事赌消息传至朱松耳中,他对这个结果颇为满意。
对付这些村民,需得有人能镇住场面才校
此时,他正与满心欢喜的朱标处理大明皇家银行的事务。
闻听太子殿下将成为大明皇家银行首任行长,张紞惊讶之余,满心欢喜。
如此一来,他回朝后面对的阻力定会许多。
太子殿下既是行长,满朝文武岂敢妄议?
朱松将大明皇家银行的执行事务交给朱标,相信他能妥善处理,遇到问题也会来找他。
随后,朱松着手准备土地资源管理局的事宜,根据朱元璋的指示,拟定了章程并呈上。
朱元璋看到章程后笑道:“你这管理局管得真广,土地、矿产,连海上资源都要管。”
朱松笑道:“父皇觉得如何?”
朱元璋点头:“不错,不过这章程可不只针对西北,是想在整个大明实施吧?”
“是的,先从西北开始,未来再考虑推广。”朱松回答。
“好!”朱元璋又点头。
朱松继续道:“我还打算给立下军功的家庭多分一亩地。”接着介绍了更多细则。
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发现西北一带的人们都以当兵为荣,认为朱松的奖励制度会让更多人眼红。
“现在也就你这么做。”朱元璋感慨,“若真如你所裁军,废除卫所制,老百姓都会抢着当兵了。”
“大明的男儿就该这样,以当兵为荣,而非被迫从军。”
此时,朱元璋才意识到朱松的政策对大明大有裨益。
他想到卫所制强制军户当兵,可他们真的愿意吗?取消后还会有人愿意当兵吗?现在看来,这已无需担忧。
毕竟,对于读书不孝一无所长的人来,当兵似乎成了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
其他行业或许能勉强糊口,赚取微薄之利,但若想光大门楣,远不及战场上杀敌建功来得迅速。
再者,单是老九为军属家庭所定的福利与优待,就足以激励众多家庭愿意将子女送入军营。
届时,问题将不再是能否招到士兵,而是能否满足参军资格,实力不足者,军队亦未必接纳。
汉中军扩招之时,亦是经过严格考核,体能不佳者,自会被淘汰,绝不姑息滥竽充数之辈。
如此军队,怎能不日益强大?
“父皇所言极是,在义务兵与募兵制度下,推广‘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理念,其成效远超卫所制。”
“参军本即为备战,无异于将生死置之度外,对军人多加福利,并无不妥。”
“加之这些福利与‘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理念,军队招募士兵自无忧。”
“制定高标准、严要求,亦是为了战场上减少伤亡。”
“毕竟,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
“父皇当初推行卫所制,实乃时代所需,大明初建,诸多无奈。”
“而今父皇能洞察卫所制之弊,愿意改革,此乃大明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朱松这番言论,引得朱元璋开怀大笑。
这子,倒还懂得给自己留颜面。
明明卫所制弊端显而易见,到了他口中,反倒成了几分赞许。
于是,二人自土地分配谈及军队制度,土地资源之事,就此被父子二人敲定。
此番,仍由户部尚书张紞配合朱松行事。
朱松的一系列改革,目前尚需户部鼎力支持。
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目前与户部的纠葛最为深重。
朝廷其他部门,暂时尚未触及西北的事务。
因土地资源管理局的筹备,张紞不得不再次延缓返京计划。
他察觉到,老爷子对汉王朱松提出的所有构想,均持无条件支持的态度,这在往常是绝无仅有的。
即便是太子朱标监国时,也未享此待遇。
更令张紞惊叹的是朱松的能力。
他难以想象这些规则、制度及奇妙构想是如何诞生的。
张紞对朱松的钦佩之情日益增长。
在应府时未曾接触,尚无深刻感受;而今在汉中府,虽时间不长,但他愈发觉得朱松深不可测。
这或许也是老爷子看重汉王的原因之一。
若大明未来真由汉王接手……
念及此,张紞更庆幸此次能陪老爷子来西北。
汉王的航程,虽看似波涛汹涌,实则平稳无比,一旦穿越风暴,必将抵达新的彼岸。
张紞不禁生出些许期待,渴望见证在朱松一系列改革下,大明将如何迎来盛世。
与此同时,朱标亦愈发忙碌,对大明皇家银行之事尤为上心。
遇到疑惑,他能虚心向朱松求教,而朱松的讲解总让他受益匪浅,有豁然开朗之福
这段时间,朱标深感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似乎虚度,从前监国的那一套,与朱松相比,简直相形见绌。
朱标心中无嫉妒与不满,早已释然,唯愿大明在九弟朱松引领下日益昌盛。
他渴望趁有生之年,尽力协助这位胞弟。
朱元璋近来除对朱松所编教材颇感兴趣外,亦常与蒋瓛外出巡视。
转眼间,秋收将至,他亲赴田间,目睹丰收景象,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心想若大明各地皆能如西北般繁荣,那该多好。
但他深知此乃循序渐进之事,不可急功近利。
他坚信在朱松的改革之下,大明定能愈发强盛。
一日,朱元璋与蒋瓛自郊外归来,途中见城郊一处人声鼎沸,不禁好奇发问。
蒋瓛答道,此乃汉王朱松所设之农具厂。
朱元璋忆起曾到访簇,却疑惑于秋收前夕,农具厂何以如此繁忙。
蒋瓛解释,汉王最近发明了一种名为打稻机的农具,极为畅销。
此机可将稻谷迅速脱壳成米,故吸引众多百姓前来。
朱元璋闻所未闻,心生好奇,决定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他此行微服私访,装扮平凡,不惧引起轰动,只为亲眼见证老九的发明。
不久,朱元璋在农具厂亲眼目睹了蒋瓛提及的打稻机,购机队伍冗长,众人皆忙于选购,无暇顾及他。
“此机器真如此神奇?据一亩稻田,只需脚踏一个时辰便能打完?”
听闻农户们的议论,朱元璋满脸讶异。
“不如我们派人购一台回王府,陛下亲自试试?”蒋瓛建议道。
现场人潮汹涌,即便想试用也不现实。
“好吧,就让老九送一台来。
我们无需此机,只想试用后转售给需要的百姓。”
朱元璋应允,并纠正了蒋瓛的想法。
他朱元璋怎会为一己私欲而占用资源?更何况,此事关乎农户收成,而他最关心的就是百姓的粮食问题。
朱松得知父亲对打稻机感兴趣,虽感无奈却也欣然照办。
当日,朱松与朱标返回王府时,一并带回了打稻机。
朱元璋与朱标围着机器仔细研究,兴趣盎然。
朱松在一旁解释,这是一种简式水稻脱粒机,通过弓齿式和齿杆式滚筒,脚踏或水力、电动机驱动滚筒高速旋转,手持稻穗反复反转脱粒,高效便捷。
脚踩打稻机确实实用,但价格不菲,通常需全村集资购买,轮流使用,单户购买成本过高。
朱元璋亲自尝试,发现踩踏并不费力,农户们一个下午的使用应毫无压力。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