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一脸困惑,感觉父子俩似乎对自己有所隐瞒,却又不好直接询问!
不知为何,朱松此刻怀疑老爷子藏着什么秘密!
他不禁联想到那颗外陨石化作金光,融入老爷子体内之事!
“老爷子莫非真发现了什么?”
朱松望着手中的明史,眉头紧锁。
通常情况下,旁人若览此簿所录历史事件,定会嗤之以鼻,甚至诟病朱松心怀不轨,罪名自然免不了!
然而,老爷子和太子朱标对此却似乎无动于衷,颇显反常。
朱松感觉老爷子仿佛已深信簿中所载之事!
这让他困惑不已。
“罢了,既想不出缘由,便不强求,待老爷子亲自揭开谜底吧!”
苦思冥想无果后,朱松摇了摇头,打开书房密室,将明史藏匿其中,随即离去。
……
北平燕王府内。
“父皇与大哥已抵汉中,京师竟无一人能独当一面!”
“为区区老九,父皇真是费尽心机!”
朱棣览毕汉中密报,神色阴晴不定。
他就藩多年,老爷子却从未言及巡视北平府!
这让朱棣心生不忿。
“陛下与太子此行汉中,短期内恐难返回,随行人员多达万余!”
姚广孝在一旁沉吟道。
“这对我们行事倒是个便利。”
“派往苏州府的人可有音讯?”
朱棣冷哼一声,问道。
“算时日应已至苏州,约莫十日内即有消息回报!”
“就看那位太子妃,是否会上钩了!”
姚广孝淡然回应。
“她上不上钩无关紧要,只要大哥在世,储君之位不动摇,本王不信她不动心思!”
朱棣满不在乎地。
“朝六部中,户、工两部与其余四部对立,我们是否该暗中联络?”
“若能得朝臣支持,对殿下大有裨益!”
“朱允炆争储无望,能与汉王一争高下的,唯殿下尔!”
“姚广孝向朱棣提议,相信那些朝臣都是聪明人,断不会拒绝。”
“朱棣已命张玉启动应府的暗线,行动或比苏州更快。”
朱棣点头,心中暗誓,绝不会放过此良机。
然行动需隐秘,不可张扬,老爷子眼里容不得沙子。
“报!”张玉急匆匆闯入。
“这么快就有回应了?”朱棣惊讶地问。
“不是,是关于西北的消息。
汉中有异象,河西走廊正有大量粮草运往哈密卫,数量远超往常。”张玉急忙禀报。
“具体数目?”朱棣面色微变。
“估计足够数万大军三四个月之用。”张玉道。
朱棣与姚广孝闻言皆露惊色。
“正值盛夏,汉王为何急于向哈密卫运送如此多粮草?又不是为了过冬。”姚广孝皱眉思索。
“要么汉王糊涂,要么汉中军即将出征。”朱棣面色阴沉。
此时往哈密卫运粮,本就非同寻常。
加之老爷子和太子恰好此时抵达汉中,令朱棣心生疑虑。
“殿下认为,汉王朱松欲出征,且已得陛下支持?”姚广孝心中一动。
“这哪是巧合?”朱棣皱眉,“只是不知目标何在?”
“哈密卫周边,唯有东边的瓦剌部和西边的东察合台。”
“且蓝玉、冯胜等淮西勋贵随行,战事或将一触即发。”
“贫僧以为,攻打西域的可能性更大。”姚广孝道。
相较于瓦剌部,东察合台显得较为孱弱,更易掌控。
姚广孝略作思考后,吐露了自己的看法。
“莫非父皇暗示老九进攻西域?”朱棣一念及此,心情顿时沉重。
河西走廊初定,怎就急于对西域用兵?难道父皇早有收复西域之意?若真如此,为何只遣老九,而非其他藩王共襄盛举?此举未免偏颇。
“派一队人马绕过河西走廊,直入西域,务必密切关注那边动向!”朱棣面色阴沉,向张玉下达命令。
……
汉中府内,朱元璋与朱标频繁造访王卫学院,偶或随蓝玉一行,检视学员操练与学习状况。
然父子二人每次逗留不久,以免身份所累,干扰正常秩序。
一日自学院归府,朱元璋轻声问朱标:“标儿,蓝玉他们近来是否与老九过从甚密?”
朱标摇头答道:“儿臣在场时,九弟与蓝玉等人确有数次会面,相谈甚欢。
至于私下情形,儿臣则不得而知。”
朱元璋轻笑:“老九也好,蓝玉那帮人也罢,皆非泛泛之辈。”实则蓝玉等与朱松亲近,正中朱元璋下怀,否则他不会将蓝玉一行悉数带来。
朱标话锋一转:“张紞曾与老九交谈,儿臣亦在场,所谈皆关于汉中府事务。”
朱元璋淡然吩咐:“过几日,便安排张紞返回应。
他此行已近一月,是时候归去了。”
“儿臣稍后便告知张紞此事。”朱标应常
朱标急忙点头应允。
“今日在王卫学院,你已目睹其设定的毕业标准,对此你有何见解?”朱元璋话锋突转,询问起来。
在王卫学院时,朱元璋已特意探询了四个等级毕业证的获取条件。
“这……儿臣难以妄加评牛”朱标答道。
“常人或许有望获得高等毕业证,但那特等毕业证,条件极为严苛,需文武双全且双科卓越,方能得之!”
“毕竟他们只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想要获取特等毕业证,实在难上加难!”言及此,朱标不禁苦笑。
“确实,这特等毕业证得之不易!”朱元璋深有同感地点头。
“或许一年都难出一个!”他补充道。
“九弟或许有他的打算!毕竟,能获得特等毕业证的学员,毕业后可直接担任千户级别的军职!”朱标若有所思地。
一毕业便起点如此之高,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
毕竟,千户之职,绝非寻常。
“国运系统,老九所创的王卫学院,能拿到特等毕业证的人究竟几何?我记得你曾过,朱匣焌也获得了此证吧?”朱元璋转而询问国运系统。
“王卫学院的特等毕业证,百年难遇,能获此证者,皆为人中龙凤!”国运系统解释道。
“百年才几人?”朱元璋闻言,面露惊愕。
“皇卫学院特等毕业证,大明五百年来,历史上获此证者不足三十人!”
“真是屈指可数!”
“而获此证者,无一不是名垂青史之人!”
周定北、于谦、王阳明等人,自皇卫学院毕业后,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奇才,在大明对外征战或抵御外敌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运系统的解释让朱元璋暗暗惊叹。
他虽料到特等毕业证得之不易,却未曾料到其难度竟如此之高——五百年间,竟不足三十人能获得此荣誉。
“看来,得多积攒些国运值,推演一下老九原本的人生轨迹才校”朱元璋沉思后决定,许多事情若要窥其全貌,非得通过推演老九本人不可。
即便系统无法算出这部分内容,但只要掌握老九的历史细节,便能推测出诸多信息。
话锋一转,朱元璋问朱标:“你刚才老九和张紞私下交谈,都谈了些什么?”
朱标答道:“大多是关于汉中府的发展,不过老九还提到了大明宝钞的改革。
他似乎打算发行一种新的货币,来取代宝钞和现行的金银。”
“新货币取代大明宝钞?”朱元璋闻言色变,此事老九竟未先与他提及,反倒先与张紞讨论了。
“是的,九弟想发行纸质货币,并在其上印历代大明皇帝及功勋的头像,用以区分面值。
而且,只有在位皇帝立下政绩,才有资格被印在货币上。
他还,纸币每三十年更替一次,此规矩不可改,需得到其他藩王认可,超过半数藩王同意后方可发行新纸币。”
“若后世掌权,不立祖训规矩,纸币制度恐轻易被改!”
朱标简述了事情概要。
“竟要在纸币上印皇帝肖像?”
朱元璋听后,一脸愕然。
“正是,九弟特别提到,开国皇帝洪武大帝的肖像不可更易,且将成为最大面值纸币,世代相传!其余肖像,则印于面额纸币之上。
大面额纸币上,还将排列多位皇帝肖像!”
“但九弟也,目前技术尚未成熟,改革尚需时日,大约三年后技术可成!”
“儿臣也曾询问九弟,为何不直接禀报父皇,他言需先论证可行性。”
朱标一脸肃然,详细解释。
“原来如此!”
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
对朱元璋而言,纸币上印何肖像并非大事,关键在于发行货币之艰难,他欲知九弟如何行事。
“儿臣参见父皇!”
正当朱元璋考虑是否直接询问朱松时,朱松自行前来。
...................分割线..................
137:金融之力,足以令大明不战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与朱标正议朱松发行新纸币之事,朱松主动来访。
“老九,来得正好!”
“标儿刚跟朕提及,你与张紞商议发行新纸币?”
朱元璋直接询问朱松。
“父皇英明,儿臣确有此意,待章程确定,再行禀报。”
朱松望了一眼朱标,已知其来意。
大哥显然已与父皇提及此事。
朱松并无隐瞒之意,朱标与张紞皆已知晓此事,且料定他们会转告朱元璋,一切尽在预料郑
“标儿刚才也与朕提及你的想法!”
“朕所关心的是,纸币设计尚在其次,关键是你打算如何推行这新纸币?”
“若新纸币发行,那大明宝钞又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点头,直接问出了心中所忧。
“父皇,儿臣正欲与父皇商讨金融改革之事。
汉中及西北发展迅猛,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今日父皇与大哥皆在此,不如我们边品茶边详谈!”
朱松笑言提议。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