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职业军人乃军队取胜之关键。
然此类精锐,多用于前线正面作战,人数无需过多。
儿臣简述义务兵、预备役与职业军人之别:义务兵,乃适龄青年,十八岁入伍,服役二至三年,期满即可退役,回归常态生活。
退役军人,战时亦可迅速集结,成为预备役,国家危难之际,可迅速成军。
预备役,乃国家之坚实后盾。
职业军人,则为精锐中的精锐,服役期长。
除高级将领外,更有冲锋陷阵、攻城拔寨之勇士。”
朱松娓娓道来,朱元璋与朱标眼中光芒渐盛。
初时二人尚觉高深莫测,渐而领悟义务兵、预备役与职业军人之利。
义务兵与预备役,与卫所制有相似之处,然卫所制如黄册,束缚军户,世代沿袭,子孙亦然。
朱松提出的义务兵与预备役制度,既保留了卫所制的优点,又能确保大明战时兵力充足,迅速动员士兵。
和平时期,士兵服役两三年后即可回归正常生活,自由选择职业,不再局限于卫所务农。
“国运系统,你觉得汉王朱松的改革方案是否可行?”朱元璋问道。
系统回应:【汉王朱松的方案,乃后世先进军队制度的体现,远非当前的卫所制可比。
但要实现此方案,需国家财政支持。
未来军队发展,需正规化、精细化,装备优势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非人数多寡。
汉中军虽人少,装备却极为先进。
可让汉王朱松先在西北及西域试验改革,设立西部战区。
大明可逐步推进,不必急于全面改革。
】
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安,决定待朱松攻下西域后,让他在西北地区实施军事改革。
汉中军与朝廷军将一同整编,按朱松的方案进校
一旦成功,其他地区亦可逐步改革。
“你的建议甚好。”朱元璋道,“但裁军与改革非同可,卫所制亦非短期可改。”
“然而,我可应允你,一旦你征服西域,西部战区便由你直接统辖,届时,簇的朝廷军队亦将遵从你的指挥,率先推行革新!”
“我意先令朝中百官目睹革新之利,而后大明各地再循序渐进,你以为如何?”
朱元璋主意已定,便向朱松坦诚相告。
“父皇此言当真?”
朱松闻言,心中一惊。
朱元璋方才此言,他本是随口应答,未曾料想老爷子竟会即刻采纳其议,着手裁军或军改!
老爷子如今决策如此果断?
他竟如此信任自己?
“我岂会以如此军国重事为戏言?”
“总之,话已至此,如何处理,你自己权衡!”
朱元璋轻笑,不以为意。
实则,他之所以迅速决定由朱松主导革新,关键在于先前国运系统的提示——装备的绝对优势!
这也让他恍悟,朱松何以敢言以三万之众即可攻克东察合台!
精兵强将,加之装备上的绝对压制,以寡敌众,自然不足为奇!
他深知并期盼着老九能尽快施展那些足以碾压外邦的手段!
“儿臣感激父皇厚信!”
朱松郑重点头应允。
整个西部战区相托,已非信任与否的问题!
他确信自己猜对了,自老爷子抵达汉中以来,种种迹象皆指向一个事实——老爷子有意将大明江山传于自己!
现在,只差明言罢了!
他也明白,之所以仍如此隐晦,皆因大哥朱标尚在人世!
毕竟,太子之位,仍属朱标!
而朱松并不急躁,知晓朱元璋与朱标的态度,便已足够!
他虽曾设想未来争夺皇位,却未曾想在朱元璋健在之时,便急于求成!
如今朱元璋有意推他上位,他更是无忧无虑。
“四哥,抱歉了,我已先行一步。
你这永乐皇帝的梦,怕是要破灭了。”朱松心中默默对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道。
恰在此时,原本寂静的饭堂忽地喧闹起来。
朱松等人回神,方觉已到午餐时分。
教官与学员们纷纷涌入食堂。
“父皇,如今已至中午,若不嫌弃,咱们就在食堂用过饭再谈吧?”朱松向朱元璋笑道。
“好,今日咱也来尝尝这王卫学院的饭菜!”朱元璋闻言,大笑回应。
一行人随即步入食堂。
就在这时,朱元璋瞥见了一张稚嫩的脸庞。
咦?
那不是王伍吗?
只见一童正领着几个孩童聚众吃喝,颇有孩子王之态。
朱元璋一眼便认出了王伍。
“父皇,您为何一直盯着那孩子?”朱松见老爷子盯着王伍,好奇问道。
“那孩子眼神灵动,想必是个机灵鬼。”朱元璋缓缓解释道。
朱松闻言而笑。
王伍的性子他自然清楚,这子是这里的刺头,多次受罚。
整日拉帮结派,且家世不俗,王家在西北也算有名气。
听朱松这般,朱元璋笑着点头。
王伍的情况他自是知晓,在梦境推演中,这子的官职还是家钱买的。
这定军山八大将军墓的主人,他已在这王卫学院见到数位。
此行真是不虚。
“那老者何人?为何一直盯着我看?”
王伍低头迅速扒拉着碗中的饭,只因汉王就在眼前,他丝毫不敢造次。
“你傻呀?衣服上绣着龙纹,还让汉王殿下如此恭敬相待的人,定是皇帝陛下!”另一个孩轻声提醒。
“他竟是皇帝?那旁边那位大叔,莫非就是太子爷?”
“想不到皇帝吃喝也跟咱们差不了多少嘛!”
正当几个孩子还想继续嘀咕时,食堂门口的周通目光锐利地扫向他们,吓得几人立刻低下头猛吃饭,再不敢多言。
王伍原本是因看到王卫学院的招生体能测试,想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才报名参加的。
未曾想,他竟被选中了!
他本意并不想来王卫学院,是父亲硬逼着他来的。
到来之后才发现,这学院简直如地狱般严苛。
但听只要顺利毕业就能直接任职,王伍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梦想着拿到特等毕业证,直接成为千户,好让父亲大吃一惊。
朱松所着的大明史书,竟与系统推演的内容惊人相似。
王伍的出现对朱元璋而言不过是个插曲。
尽管历史轨迹已变,未来的王伍或许不会再重蹈覆辙,但朱元璋已将他深深记在心上,日后有机会,无论是亲自提拔还是让老九重用,都是可行的。
只要这子能为国捐躯,其他的都不重要。
午餐过后,朱元璋与朱标参观了王卫学院的教室,这里是文科生研习文化课之处。
朱元璋最为关心的,仍是国运系统提及的教材问题。
王卫学院所藏的教材,正是他所缺乏的。
此次,朱元璋未提及教材之事,他静候时机,欲看朱松何时能主动献上教材,而非由他这位父亲开口催促。
在朱元璋心中,既已将大明江山视为朱松之责,朱松又岂应有所隐瞒?
朱松对此洞若观火。
他本已备下辞,应对父亲可能的询问,未料父亲仅是巡视一番,对此只字不提,此状颇为反常。
他悟出,父亲或许正等他主动呈上。
“父皇,皇卫学院的开学之日定于何时?”朱松淡然问道。
“至少需待蓝玉等人归返。”朱元璋笑道,“即便朕不回,亦需他们回去,他们是皇卫学院的教官人选。”
朱松闻言,未再言语,心想待蓝玉或父亲一行人归时,再做定夺亦不迟,毕竟离去之期尚远。
一行人继续在王卫学院游览,朱匣秋对院中万物皆充满好奇。
然目睹学员们刻苦训练,家伙面露苦色,引得朱元璋与朱标忍俊不禁。
“秋儿,你可愿将来至此,如他们般训练学习?”朱元璋笑问。
“秋儿还,”朱匣秋一本正经地回答,“父王,待秋儿十二岁后再入王卫学院。”
“你不惧吗?”朱标见家伙认真模样,反倒好奇。
先前见他观学员训练时面露惧色,如今回答却出人意料。
秋儿问道:“我还是像水一样胆吗,里的孩子们都不怕。”朱匣秋认真地解释:“父王,等我长大了,就不会害怕了。”
朱元璋和朱标相互看了一眼,惊讶于家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他们明白,虽然害怕是孩子的性,但朱匣秋骨子里却透着坚韧。
对于朱匣秋的表现,朱元璋更加满意,这才是他心中大明朝未来太子应有的模样。
朱元璋看向朱松,赞叹道:“还是你教得好。
应府的孩子们,在大本堂读书都哭闹不已,真不知日后能有何出息。”朱松对此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多言。
朱匣秋虽然体弱多病,但适当的训练仍能增强他的体质。
朱松明白,当朱匣秋进入王卫学院时,那种高强度的训练他肯定吃不消。
因此,他会根据朱匣秋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在武科上,他不期望朱匣秋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但至少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至于学习重点,朱松准备放在文科上。
实际上,朱松有意将朱匣秋培养为大明朝的太子,但这个念头他只在心中暗自思量,并未向朱元璋透露。
日落时分,朱松带着朱元璋等人返回了汉王府。
一回到王府,朱松就问朱元璋:“父皇,明日想去哪里?儿臣为您安排。”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aizhui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爱追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